主调月季,花开惊艳
四五月份,走进梅秋里,宛如步入花的海洋。家家户户墙边、院子里,月季、美女樱、石竹等正迎来盛花期,特别是五颜六色的月季,红的、粉的、黄的……几十个品种,硕大的花朵,娇艳的色彩,明艳热情,缤纷绚丽,将小村妆点成花的海洋,铺满了一条条通往农家小院的幸福路。如此美丽的乡村,初看是惊艳,再看亦让人流连。梅秋里的植物配置遵循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和经济性四大原则,以月季和梅花两大开花植物为主调,选取香樟、银杏、桂花、香泡等乡土树种,搭配红枫、金边黄杨、金森女贞等彩叶植物,点缀石竹、佛甲草、中华景天等草本和地被植物,打造特色乡村美景。春天,有红梅吐蕊,红枫叶艳;初夏,月季与美女樱花开满院;秋日,桂花飘香,银杏金黄;冬天,还有香樟绿满枝头。季季景不同,日日风光美,原本平凡的村庄,变身为“网红”花园村。敞开围墙,引景入院
对于乡村而言,高大的围墙,让农家小院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私密空间,却也使村庄的空间变得沉闷。梅秋里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拆除了高高的围墙,用陶土砖、小木桩、仿竹篱笆、桐庐石等作为主材,搭配丰富的植物,营造出低矮的篱笆式景墙,在实现家家户户开墙透绿的同时,也使得整个村庄的景观实现了有机统一,展现出现代新农村的新气象。梅秋里的房屋多为两到三层建筑,但建筑风格、外墙立面均有区别,因此,在进行景墙施工时,根据每家的房屋建筑特色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和植物配置手法。比如,建筑外立面为红色的,景墙以红色砖为主,搭配月季、佛甲草等植物;建筑外立面为灰色的,景墙以浅黄色砖为主,结合小木桩或仿竹篱笆,搭配石竹、美女樱等植物;建筑外立面有大理石点缀的,景墙以桐庐石为主,辅以装饰过的轮胎,点缀佛甲草、常春藤等植物。不同的处理手法,使得家家户户的景墙既有连续性,又有各自的风格。景墙边的植物配置同样有讲究。利用银杏、桂花、梅花、红枫等植物营造上层空间,这些植物具有遮挡作用,能够为庭院营造一定的私密空间。通过树状、球状、攀援、伞状、字母等各种形态的月季,金冠女贞球、龟甲冬青球、银姬小蜡球、蓝莓、八仙花、小叶栀子、翠芦莉、花叶千鸟花、蓝山鼠尾草、紫叶狼尾草等小乔灌木,在打造中层空间的同时,和美女樱、金娃娃萱草、花叶玉蝉花、花叶香桃木、紫菀、泽兰、矾根、五彩络石、石竹等下层空间植物一起,装饰和衬托景墙,使家家户户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变。风景不仅仅停留在墙上,还引景入院。通过对庭院内部景观改造提升,清理院子中散落的物件,在门前屋后布置小景,放置农村不用的木桶、水缸,或瓶瓶罐罐的陶瓷制品,种上睡莲、荷花、铜钱草、吊兰、络石、多肉等植物,形成浓厚的乡村风情。文化传承,生态优先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干净整洁、风景美丽的村容村貌,更要保留原有的乡愁乡韵,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要坚持村庄的环境提升与周边的农业种植经济、特色产业等有机融合,带动美丽乡村经济。梅秋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村子中间,一面用红色大字书写着“梅秋里”的景墙,搭配四幅锈钢板梅花图案,生动展现着梅秋里的名字内涵。而家家户户院子里种植的梅花,则通过植物文化来呼应村庄的名字,每年春天,朵朵红梅在农家小院里绽放,关于梅秋里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写有“梅秋里”三个大字的景墙旁,一株有着多年树龄的古樟树正伸展着茂密的枝叶,留下满地的荫凉。这棵香樟是村里原有的,它见证了村庄百年的发展变迁,也是无数村民记忆中的乡愁,为了保留它,在施工时对道路进行处理,在香樟树两侧各留出宽三米的道路。路让树,生动诠释了留住乡愁、生态优先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成为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生态优先的理念,还体现在道路铺装上。南方雨水较多,特别是到了梅雨季节,连绵不断的阴雨,往往会使路上积满雨水。为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村里的大小道路,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充分考虑雨水下渗和净化作用,设置下凹绿地,使场地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有效降低下雨时的峰值,避免道路积水情况的出现,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为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的联动效应,梅秋里在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提升的同时,还不断整合资源,对周边的农业生态种植区、苗圃基地区等进行同步提升,打造集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家家开墙透绿,花香满院,
户户清新雅致,步移景异,
今昔的故乡,已是最美的风景。
梅秋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根植于青山绿水,
焕然一新的风貌也必能留得住乡民乡愁。
来源: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企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