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甲草给春天披上了袈裟
我想在春天的一个下午
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公园
人来人往
不是我喜欢的镜像
人太多,或人太少
都不是好事
我还想
从一个“提问者”变成
一个“被提问者”
当然,我不会“怒怼”
“怼”,不该是人与人之间
应有的词
我想接受一株鼠尾草
或者佛甲草,或者金鱼草的提问
其实
鼠尾草一点也不像老鼠的尾巴
金鱼草也不太像金鱼
倒是,佛甲草的金黄
让我看到了佛光普照
至于
把三月醉倒的黄花风铃木
已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随它去吧。树上
一只小鸟飞入了新的暮色
(诗/摄影:吴再)
新闻工作者是要有文学思维的新闻与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人文学科,两者之间有较大差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真假得以区分的依据,而这种客观性、真实性又一直被视为是与“文学性”相反的东西。但由于两者都依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所以,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错的运用。更由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文学创作的天地之广阔、思想之活跃、想象之奇妙、内容之丰富、故事之传奇,使得文学思维呈现出毫无顾忌的飞翔和驰骋态势。实践也证明,新闻稿件运用文学思维能更真实、形象地向读者反映事件、传递信息,加强了稿件中的生活气息,更接地气,更契合读者的需要,也能更好地加强信息传播中的可控性,引导舆论方向。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和大众更高层次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稿件中也就与时俱进地出现了更多蕴涵文学元素的新闻语言。人物特写、新闻故事,应该说是含有文学元素新闻稿中两种最常见的形式。另外,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产生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常常借助白描等文学手法作为助推器,以满足受众对互联网时代新闻稿的要求。——摘自刘小渡《漫谈新闻工作者的文学思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