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作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被称为五岭。它们由西到东分为指越城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萌渚岭(湘桂间)、骑田岭(湘南)、大庾岭(赣粤间,腹地在江西大庾县),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是南岭的主要构成。可见,五岭的位置都在南岭山系一线之上,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史书单举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这与秦军的进军路线有关。"(黄现永璠《壮族通史》)。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刘志发摄)
莽山风光(陈远辉摄)
其中,湖南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地处湘桂边界,位于中亚热带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繁茂、食物条件丰富。因而外温性的爬行动物丰富。目前发现有爬行动物41种。其中蛇类有30种。都庞岭保护区植物茂盛,水热资源丰富,山峦叠嶂,坡陡沟深,所以区内因地形地貌的不同,水热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外温性动物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从物种的区系成分看,区内的华南区系成分有强烈渗透现象。都庞岭由于地处湖南省的南边,气候条件受南亚热带季风强烈的影响,特别是都庞岭的江永部分更为强烈,因此华中华南区共有的成分较多。
都庞岭山脉为五岭之一,处于湘桂交界处,跨广西桂林市的灌阳县、恭城县和湖南永州市南部的道县及江永县。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永州异蛇”的记载也出自该地区,至于语文课本中的异蛇,各有各的说法,我记得当年我还和老师争论过,当时碍于师生情面,只好点到即止。普遍读过此文的朋友会认为异蛇就是黑白相间的银环蛇。不过,据多年走访来自永州一带捕蛇世家口中得知,他们所说的“异蛇”为五步蛇;此外,也是该地区最出名的毒蛇,无论食用、药用、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也是当地扶贫养殖产业养殖的主要经济蛇种。
尖吻蝮(朱滨清摄)
尖吻蝮(张亮摄)
尖吻蝮(张亮摄)
尖吻蝮(张亮摄)
尖吻蝮(张亮摄)
尖吻蝮(张亮摄)
资料:
五步蛇,标准中文名为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蝰科,最大的特点是头呈三角形,吻端上翘突起,背部有明显褐色菱形花纹,身体粗大,尾部较短。它性情凶猛,血循毒素,毒性强烈。有蝮亚科的典型特征——颊窝,擅以伏击方式捕食,在进食一次后可长时间盘卧不动,也有懒蛇之称。尖吻蝮的食物主要有鼠类(如社鼠、黄胸鼠、针毛鼠、田鼠和大足鼠等)、蛙类(如棘胸蛙、泽蛙、蟾蜍等)、蜥蜴类及其它蛇类。七八月份,尖吻蝮进入频繁活动期。山区或丘陵地带的山谷溪涧附近是尖吻蝮的理想栖居地。
我国古代对尖吻蝮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于尖吻蝮的认识,有文字记载的,至少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左右。写成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约公元前-公元前年),在“南山经”中多次提到蝮虫;应该是指尖吻蝮,如:“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的《楚辞》中也提到尖吻蝮是一种可怕的毒蛇:“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兮……蝮蛇蓁蓁……”(《楚辞·招魂》)“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王虺骞只……”(《楚辞·大招》)。
《山海经》中的蝮虫
不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记录过尖吻蝮,在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公元年)中对尖吻蝮的描写更加栩栩如生:“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乌而反鼻,蟠于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断手,中足即断足,不然则全身肿烂,百无一活,谓蝮蛇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白花蛇”项下关于尖吻蝮的形态叙述更接近现代对动物特征的科学记载,而且抓住了关键,简洁扼要:“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
相关古籍
尖吻蝮(张亮摄)
方胜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广泛用于各种工艺品装饰上。指蕲蛇(五步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菱形大斑纹(24个∧形),其“∧”形的顶端在背中线(脊柱)相连或略交错。
自唐宋以来,蝮与虺曾发生混淆,有以为二者就是一种蛇的,这多半出于仅从书本上考证字义,缺少实践知识之故。南朝梁·陶弘景(公元-年)著《名医别录》从形态与毒性两方面明确地区分出当时已知的两种毒蛇:“蝮蛇,黄黑色如土,白斑黄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与同”文中蝮蛇显然指现今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而虺则是现今所说的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在此稍前,晋·郭璞(公元-)《尔雅注》也从蛇的大小、形态、色斑与分布等方面将蝮蛇与虺两种蛇明确分开:“蝮蛇唯南方有之,一名反鼻细颈,大头焦尾,鼻上有针,锦文如绶,文间有毛如猪鬣,大者长七、八尺;虺则所在有之,俗呼土虺,与地同色。”这里,蝮蛇显然是指分布于北纬25与31°之间,体形较大,吻尖上翘的尖吻蝮;而虺则指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体形较小现今习称的蝮蛇。大概在此期以前,将尖吻蝮叫做蝮或蝮蛇,而将现今的蝮蛇叫做虺,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因此,古籍中的蝮,究竟指尖吻蝮或现今的蝮蛇,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公元年,一说年前后)记:“蝮蛇锦文,亦有与地同色者,众蛇之中,此独胎产。”此处显然指卵胎生的现今亚洲蝮属的种类,而不是卵生的尖吻蝮。无论是尖吻蝮还是短尾蝮,古人对蝮蛇的了解最早还是起源于尖吻蝮。《尔雅注》中的虺,则是现今所说的短尾蝮短尾蝮(张亮摄)
“螫人立死,五步毒蛇”
根据尖吻蝮的生态习性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尖吻蝮随着生长身上的方胜纹颜色由黑黄交错的落叶色最后形成黑白两色(白色部分有不规则灰黑色斑点),一条成年尖吻蝮可以长到5—6斤重;尖吻蝮是坐等型捕食者,它们借助良好的保护色会,利用生境周围的枯枝落叶把自己伪装起来,当老鼠、鸟类经过,伺机捕食。它们已蟠就好几天甚至一个星期,吃饱了也会待在原来的位置慢慢消化食物。试想一条5斤重,身体呈“黑质而白章”的大蛇盘踞在枯枝落叶间一个多星期,哪怕低矮小草也会被压枯,因此造成古人认为“触草木尽死”的假象。
尖吻蝮在落叶中的保护色(张亮摄)
尖吻蝮幼体(张亮摄)
民间有传说:人被尖吻蝮咬伤,五步之内必死无疑。其实尖吻蝮咬人并非五步即死,但被其咬伤后伤口剧痛无比,如果毒性发作快,五步难行,被咬的人两小时内即会死亡。柳宗元提到尖吻蝮时称其“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其厉害可见一斑。尖吻蝮毒液LD50为8.9-10㎎/㎏,毒液量-㎎,它会抑制凝血因子,七窍流血,它的咬伤会溃烂坏死、出血,毒液导致的溃烂坏死程度太过明显,以至于被网络上称为“烤肉之王”,尖吻蝮的致命率很高,早期甚至不输银环蛇,“烤肉程度”吊打同样能“烤肉”的原矛头蝮。(由于“烤肉”图片口味较重,建议找度娘论斤称,搜索:五步蛇咬伤。)
我国台湾地区把尖吻蝮称为“百步蛇”,意思是被它咬伤“百步以内必亡”。而台湾的排湾族人把尖吻蝮视为图腾,在他们的民族工艺品和传统服饰上都有尖吻蝮的图案。
尖吻蝮在现代医学上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致命的毒液也可以拯救人类生命。由于毒液种类较多,不同蛇类的潜在医学价值也不相同,毒理学家佐尔坦·塔卡克斯(ZoltanTakacs)博士称:“蛇毒是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脏病发作的顶级药物成分,它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类药物的来源。”其中,尖吻蝮毒液中提取研制的“去纤酶”于1年通过技术鉴定,用于治疗血管血栓病、脑血栓有效率达到86.4%。对降血脂,扩张血管,减少血中血栓素含量,增加前列环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是理想的抗凝溶栓制剂。目前,蛇毒制品已经用于临床上,而且效果很高,特别是尖吻腹血凝酶注射液,使用比较多,甚至成为生产公司上市的主要产品。而蛇毒在抗癌方面迟迟没有进入临床,这让癌症无情的肆意我们人类的健康。
众所周知,抗蛇毒血清是一种针对毒蛇咬伤的特效药,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用于蛇咬伤者的治疗,目前已得到广泛推广。蛇毒研究是世界顶尖生物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我国的蛇毒研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特色科技,由于我国在人工繁育、取毒、和蛇毒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的蛇毒制剂、抗蛇毒血清已经可以生产,不再全部依靠国外进口。
黄山蛇园蛇毒生产标准化车间(黄锋供图)
药理研究证明,蛇毒中含知有促凝、纤溶、抗癌、镇痛等方面的药理功能成分。能阻止和治疗中风、脑血栓的形成,还能治疗疗闭塞性脉痉管炎、冠心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肢端动脉痉挛、视网膜动脉、静脉阻塞等病症;蛇毒对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症状的作用,已引起世人的瞩目。
生态作用和保护
尖吻蝮从我国古代至今一直是著名的中药材,尽管如今早已解决人工繁育,形成稳定的养殖生产线;但由于过去的大量采集和偷猎已经使当地的一些特有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某一物种数量的骤减,会导致森林食物链出现断裂,蛇的数量逐年减少,啮齿动物因此大量繁殖,森林和农田的鼠害和虫害越来越猖獗,当地的农作物、山上的野生竹林经常受到鼠害骚扰。而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生态系统是一个彼此相通、互相连结、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其中一环被断裂,整个系统都将受影响。其中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常见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其中有很多历史和社会原因。生境破碎化主要体现在公路网以及水力发电站的集水、输水渠道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切割。对蛇类的影响,是可能导致交配季节中,待婚配的个体难以相遇,或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被过往车辆杀伤,因暴露在路面被天敌捕杀或被路人捕获,或在经过输水渠道时落水溺亡。
潘虎君吴铙彤供图
我们建议在尖吻蝮等蛇类栖息的保护区,选择坡度平缓,道路两侧生长较好的原生林地,在已设立的包括动物通道主体两侧约50米设置警告牌,增加减速带,提醒驾车人减速;并利用震动惊扰对蛇类起到预警和闪避作用。其次,通道主体路段的道路两侧设置“本杰士堆”,作为动物等待、观察的躲避所,及供小型兽类及两栖爬行类躲藏的场所。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最后再一睹“国粹级”毒蛇在绿水青山的仙踪!
王聿凡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