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超实用儿童心理学》作者托德老师的调查,全国多名父母中有近一半的人对孩子“交朋友”这件事感到苦恼。
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孩子们一旦去和小朋友玩,就会频频向家长抱怨:“他们不和我玩。”、“他打我。”、“我不敢和他们玩,咱们回家。”
我们原本以为孩子们能够愉快地玩在一起,但事实上,他们却常常显得不合群、被排挤、被拒绝。这种情况发生得越多,我们作为家长的就越容易感到焦虑。
我们不仅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还担心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哈佛大学曾对近名参与实验的人进行了长达75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在成年后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交能力,早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显现出来。那些在幼儿园时期就能够与人相处融洽的孩子,20年后往往比其他人更加成功。这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社交过程中习惯性攻击别人或者逃避退缩,一旦遇到挫折,他的心理弹性就会比较差,难以承受挫折并取得大的成就。相反,那些懂得变通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更强,更容易达成目标。
ICPS是一项广受欢迎的儿童认知行为社交训练,它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社交能力的提升。
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那么他们的社交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成为备受欢迎、有主见的人。
①“是非”观念
在幼儿阶段,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我喜欢这个”、“我想做那个”、“我不喜欢这样做”等。
如果孩子没有理解“是”和“非”的概念,他们就难以区分对错,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例如,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时,他们可能会立即抢过来玩,因为他们只想到“我想要这个玩具”,而没有意识到“这是别人的玩具,不是我的”。
②学会“选择”。
孩子在面对只有一种选择的问题时,思考会受到限制。例如,当孩子在外玩耍时,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被告知:“我不和你玩,你走开。”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其实有很多选择,他就会很容易被困住:别人不和我玩,我该怎么办呢?接下来,他可能会采取发脾气或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因此,让孩子知道他们有多种选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问题。
③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
你知道吗?事情并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的。
如果我们让孩子知道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他们就能够理解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懂得因果关系的孩子更容易遵守规则,比如轮流玩游戏。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喜欢和欢迎。
④知道相同和不同
孩子在处理社交冲突时,常常只考虑自己的立场和感受,难以体谅别人的情感和需求。这种行为表明他们缺乏同理心,无法意识到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处理社交冲突。
⑤知道部分和整体
有时候,我们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部分,而无法看到整体。同样的,一个方法在某个时候可能有效,但在另一个时候可能不再适用。
如果孩子能够掌握以下五个方面,他们的社交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成为一位“社交高手”。
为了提高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我们需要及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
ICPS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包括四个步骤,可以帮助孩子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其他解决方法,从而培养高水平的社交能力。
这四个步骤是:识别问题、感受体验、寻找更多方法和考虑后果。我们可以用右手的手腕、胳膊、手指和指甲来更具体地了解这些步骤。
例如,当孩子想要和别人玩耍,但被推开并被告知“你走开,我不想和你玩”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ICPS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开拓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还不稀罕呢,走吧”。这种说法只会让孩子感到沮丧。
①手腕:识别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我们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他们不和你一起玩呢?”
孩子可能会回答:“因为他们不喜欢我。”
接着,我们可以再问一下孩子:“你认为他们不喜欢你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向孩子描述我们自己的观察结果,例如:“我觉得他们可能还不太了解你。”
总之,我们需要先搞清楚问题的本质,不要急于下结论。
②接着是胳膊:体会感受
首先,我们可以询问孩子对于被拒绝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如果孩子表示“生气,不开心”,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其他人的感受。
例如,我们可以问孩子:“如果你和别人不熟,但是想加入他们,他们会怎么想呢?”
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可能会回答:“他们不愿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的感受,不仅局限于自身的情绪。
③手指:还有别的办法吗?
下一步,我们要引导孩子开拓思维,多想想别的办法。我们可以先握拳,然后问孩子:“你认为,遇到这种情况,你能采取哪些行动呢?”
孩子回答:“打推我的那个人。”这是第一个办法。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又回答:“直接走开,回家。”这是第二个办法。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又回答:“告诉妈妈。”这是第三个办法。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又回答:“分享我的零食和玩具。”这是第四个办法。太好啦!还有其他的吗?
最后,孩子回答:“在旁边看着。”这是第五个方法。哇,孩子一共想出了五个方法!
我们用伸手指的方式,直观地告诉孩子:即便这条路行不通,我们依然还有其他很多的选择,并没有陷入僵局。
如果你记不住孩子说的方法,也可以在纸上画一个手掌的形状,然后将这些方法一一写在每根手指旁边。
④手指甲——后果是怎样?
让我们逐一探讨刚才提到的每种方法,它们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采取打人的方式,会发生什么呢?
“他们也可能会还手打我。”
那么,如果直接回家呢?
“我会感到难过,交不到朋友。”
如果告诉妈妈呢?
“我想让妈妈帮忙,与他们沟通。”
那么,如果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呢?
“他们可能会接受,愿意和我一起玩。”
如果只是在一旁观看呢?
“我会观察他们的玩耍,如果需要帮忙,我会上前提供帮助。”
最后,让我们问一句: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
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作为一名语言组织大师,我致力于帮助用户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语法、用词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以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流畅自然。
对于每位用户,我会提供个性化的语言改进方案,并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打造标准流畅的语言表达,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自如。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急于下结论或给出答案。相反,我们应该“授之以渔”,让孩子自己思考。
如果孩子考虑不到的,我们可以帮助他补充。例如,如果直接回家并没有错,也许这些人并不适合和你交朋友。
此外,向妈妈寻求帮助也是很好的,当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成目的。
孩子的成长之路就像是“一路晋级打怪兽”。
我们不应该直接帮助孩子打走怪兽,而是应该帮助他增强打怪兽的实力。这样,孩子就能学会:“这个方法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