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满足居住基本功能的住宅市场化、私有化过程。目前以及未来房地产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多是竞争居住模式的优化、舒适度的质变,以及传承和传递的文化、情感的内核是否更触及人们心灵深处最根本的归属感和需求。国盛民强,文化振兴,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文化元素已越来越受世人瞩目。中国馆斗拱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中国红”,中国园“亩中山水”抽象化的山水元素、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都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中式的设计风格在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时装设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住宅项目西化的时代。对西方的建筑艺术、居住文明的照单全收,使得欧式、美式甚至澳式的楼盘在中国大地上肆意发展,中国人文化、生活、价值观等各方面在大面积西化。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中国情结和民族自豪感,契合了日渐发达的中国急需找回民族自信的精神需求。民族自信的回归,正是中式楼盘兴起的源泉。回归中国居住文化是当今住宅产品的重要主题,过去欧美式豪宅产品已不再适合用于现在的市场。注重礼序的多进院落形制、山水庭院的营造、传统建筑的美学、古代文人的居住审美都不同程度的渗入到中式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筑造中,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式居住区在回归传统居住文化的同时也结合现代进步的元素,传承和创新并行。目前中式居住区园林景观有许多经典案例,不仅有与别墅建筑的成功项目,同时也有与中层和高层建筑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项目和案例都说明了中式住区中式园林景观的魅力和市场潜力。
随着房地产行业回归中式居住美学,不少项目的景观营造也回归到传统的造园体系以及意境追求,在功能上强调景观的精神属性。四合院“进”以及园林“起承转合”的空间概念应用在景观的规划布局上,通过庭院的设计促进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兼顾居住的私密性和邻里关系,同时通过曲折有致的动线设计营造富有东方人文趣味和意境的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也建立在传统文化对植物的审美上,与其它中式元素相融合,表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中国丰富多样且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亦有利于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景观产品。
二发展历程
(1)建国后-20世纪90年代
80年代以前,我国因为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居住区所满足的功能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住的需求。居住区其他方面的功能,尤其是满足人们精神和视觉层面的园林景观功能和环境几乎没有。到了8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开始景观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开办竞赛来进行规划设计,虽然在住区布局变化上做出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园林景观的布置和效果并不明显。
(2)20世纪90年代-年
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开始注重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的营造和建设,新建的居住区国景观风格主要以异域风情为主,没有新建的中式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优秀案例,但此时涌现出一批对原有住区进行改造和更新的优秀中式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案例。例如:北京菊儿胡同。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式住区改造案例,此案例成功开创了中式传统住宅有机更新的新时代。
菊儿胡同的改建,提出了“类四合院”的概念,即模仿四合院的形式,用二三层单元楼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似四合院的建筑。菊儿胡同成功创造了住宅整体布局与周围城市肌理相融合的经典案例。在改造的过程中,保留了许多片区的古树,增添了许多景观小品和绿化。树木与花草的和谐,光与影的魅力等景观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新人居环境(图2-1)。
这个阶段中式居住区主要是以保护传统肌理为主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和修缮,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都是在原有的古树和古井等传统风貌上围绕建筑的形态和布局进行的规划设计。这类中式住区的规划设计属于古典中式型,很容易融入周围城市肌理,对保护中国传统民居遗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的新建中式住区与此类保护传统肌理的中式住区不尽相同,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上也有较大不同,是建立在居住者使用要求基础上,融入中式元素和文化内涵,打造经典人居环境。虽然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不同,但传统中式住区中建筑园林的规划布局、中式元素和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3)年-至今
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人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中式住宅并对中式园林景观进行再现和发展。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等大城市相继刮起了住宅设计的“中国风”并形成了各自的地域风格特征。随着苏州绿城桃花源的横空出世,将中式住宅及其园林景观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式住宅再度掀起热潮并占据了北京高端住宅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努力下,此阶段市场上创造了许多富有地域文化基因特色的优秀中式住区园林景观案例。例如:传统民居风格的成都芙蓉古城。芙蓉古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总体设计理念,按“一园四区”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园中园”的特色住区景观结构,成功打造了一个集居住、文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中式综合体(图2-2)。
这个阶段中式住区园林景观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房地产开发中,不同的业态和形式都在广泛采用中式园林建筑。中式高层居住区的成功案例加大加快了中式建筑园林在房地产中的发展和运用。中式住区的园林景观以各种中式形态和风格进行探索、建设和发展,开发商和设计师等各方人员为创造经典的人居环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园林景观规划
1规划布局形式
中式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布局形式与其规划布局形式是一致的,基本上分为借鉴传统城市规划布局、借鉴传统村落布局、江南水乡式布局和借鉴传统园林布局四种形式。本文结合案例详细分析和比较中式住区园林景观规划布局形式,如体现北京胡同肌理的北京观唐、体现苏州巷弄肌理的苏州庭园、体现中国传统村落肌理的深圳第五园、体现江南水乡肌理的上海九间堂和体现苏州传统园林肌理的苏州拙政别墅。
1借鉴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形式
这种规划布局形式的特点是适合地势平坦地区使用,能够保证每家每户有良好的朝向,并能与传统城市肌理同构。此布局形式一般具有棋盘式路网、坊巷式或街巷式布局特点,体现井然有序和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其典型实例为北京观唐和苏州庭园。
观唐规划布局形式总体来看与北京老城区的街巷构成非常相似,街巷空间是按照老北京的街道—胡同—四合院的典型街巷空间组成。观唐通过街道将用地划分为方形地块的方法体现了老北京城以道路划分街坊的特点(图4-1)。观唐内部街道为规则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纵横交错体现了北方传统的棋盘式路网和街巷布局的特色。十字形中心道路划分了四个中心组团,组团内部道路借鉴北京胡同进行垂直布置与各个户型的内庭院形成“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开阔”的街巷式布局。观唐成功借鉴了传统北京街巷和胡同的空间尺度和界面构成要素,营造了良好的中式整体环境氛围,并保证了每家每户都有良好朝向(图4-2)。
庭园以“街-巷-弄”的整体布局与苏州古城肌理同构(图4-3)。庭园内部东西
为“巷”,南北为“弄”,构建起具有苏州古城特色的空间肌理,并有效和有机的将人车分流、地下车库和消防通道组织进道路系统中,没有因为这些道路系统组织的考虑而破坏整体格局。庭园两个地块内部有两条一纵一横的水陆并行的街道,形成对苏州双棋盘格局的隐喻。庭园注重空间上长短、宽窄尺度上的处理,力求营造出与苏州古城街巷相同的空间感受。屋顶的双坡和檐廊的处理与苏州古城屋顶韵律同构,院落尺度多以6-10米为主,夹杂小院落的形式来体现苏州古城特色(图4-4)。
2借鉴传统村落的规划布局形式
这种规划布局形式的特点是能够与环境形成协调共生的肌理特色并体现住宅顺应自然环境的特色,能够产生具有很强的领域感和安全感,村落广场和街巷同时具有邻里交往的功能。村内建筑分布自由,呈现原生态的村落肌理特征,村落与环境融为一体,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其典型实例为深圳第五园。
“村口-村落广场-村落街巷-院落-住宅”的空间格局是南方传统村落的特色,第五园的整体布局借鉴南方传统村落形态(图4-5),由不同形式的住宅组成一个大的“村落”,由中央景观带分隔成两个边界清晰的“村落”,一条半环形状的道路串连中央景观带分隔成的“村落”。每个“村落”内部都由街巷、步行小路和大小不同的院落共同构成富有人情味的“村落”邻里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内向型空间(图4-6)。
3借鉴江南水乡的规划布局形式
这种规划布局形式的特点是呈现自由式布局形式,结合水系进行总体布局,建筑仿照江南民居进行设计,建筑布局形式自由灵活,适合建筑低密度住宅。其典型实例为上海九间堂。
中国江南地区水系发达,产生许多穿插水系中并自由灵活布局的临水民居建筑,形成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景观。九间堂借鉴江南水乡自由式的布局手法,充分利用南北边界出现的夹角,在腹地中采用了曲折迂回的手法开渠引水,使小区分成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两个区域,中央区域有三个半岛区域组团,并与南北界限相垂直,由于南北基地边界的夹角,使中央水体出现楔形的变化,并保证建筑有一面临水(图4-7)。
为了实现江南水道和传统民居之间的感觉,九间堂在水系和建筑之间用绿地进行柔化,同时对水系两侧的建筑相互错开,避免视线干扰,并将庭院面向水面,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九间堂充分借鉴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临水界面的处理手法(图4-8),将白墙、青瓦和木格栅等传统江南民居的建筑符号倒影在水面上,形成有韵味的江南水乡(图4-9)。
4借鉴传统园林的规划布局形式
传统园林式布局适合低密度别墅群的规划设计,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形式,通过道路和景观将各个园区和低层住宅分开或串联起来,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达到曲径通幽和峰回路转的园林意境。其典型实例为苏州拙政东园。
拙政东园将中国传统园林(图4-10)和传统庭院与现代居住需求相结合,通过景观和道路将各个别墅逐一分开和串联起来,达到曲径通幽和峰回路转的园林式意境,建立“园”、“院”和“庭”三级景观空间体系。拙政东园小区设计两个出入口,放弃中式别墅自带车库和地面停车的模式,采用地下车行交通系统和停车位设计,使地面做完整的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入口-地下-地面的设计安排,让人从园林景观中回家,让功能性的交通改变成园林式生活的内容。景观优先建筑的布局形式增强了拙政东园大园林的整体感觉和园林意境,使其获得了最大化的共享园林景观,实现“住在园林里”的诗意栖居(图4-11)。
2道路规划
中式住区的园林景观道路规划形式与中式住区园林景观规划的结构和布局形式是相互联系的,目前中式住区园林景观道路规划主要形成街巷式和河街式两种能够体现传统道路系统的模式。这两种道路系统多以北京胡同和江南水乡历史街区为原型设计的道路格局。北京胡同是一条狭长的形态,长度超过宽度,大多数是笔直的和平坦的,绝大多数呈现东西方向和南北平行的原则。江南水乡历史街区以河道为骨架,因河成街,河街两侧延伸出许多的小巷,形成鱼骨架形的道路格局。根据河街道路的路网结构、道路宽度和交通容量,形成分为街-巷-弄三级道路。江南水乡历史街区以其独特的道路形式形成小桥流水人家、前街后河、上宅下店和河路相结合的步行水运一体的交通网络。
1街巷式道路规划
街巷式道路系统的特点是以北京胡同为原型设计的道路系统,体现了北京胡同-四合院的街巷整体格局(图4-12),延续了北京胡同多以直线型为主的街道空间界面形态,具有方向感明确和空间连续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空间形态比较单一的缺点(图4-13)。其典型实例为北京观唐。
观唐的内部街道为规则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纵横交错呈棋盘状,其主街-街巷-住宅的空间构成模式体现了北京街道-胡同-四合院的街巷整体格局,其空间界面形态为直线型。观唐道路分为主街、胡同和步行街三级,其中主街为六米宽双向车道,胡同为四米宽单向车道,步行街则根据需要时宽时窄(图3-14)。观唐的道路空间形态由青石板和条形砖铺地的地面、三种花格漏窗形式的灰白院墙、入户大门以及错落的屋角构成(图4-15)。
2河街式道路规划
河街式道路系统的特点是以江南水乡典型的前街后河和河街并行为原型设计的道路系统,体现了河道和街道双棋盘交错的街巷整体格局。江南地区河网密集,水巷是城市交通的重要干道,是行船的水道,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主体。河两旁全是压驳岸而建的民居,水巷空间逼仄紧凑,深邃幽静。江南水乡临河建宅连成一条街,俗称“河街”,它是江南人的商业街,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物品。因此“河街”是江南道路的重要特色(图4-16)。其典型实例为上海东方庭院。
东方庭院借鉴苏州山塘河两侧民居和山塘河共同构成山塘“河街”空间形态的道路形式(图4-17),在河边布置里弄联排别墅,底层为居住区生活所需的各种商业配套设施,与河道平行的是步行商业街,构成里弄联排别墅和河道共同构成东方庭院“河街”的道路形式(图4-18)。东方庭院三面环水,内部河网密集纵横,建筑依水道走势排布,河流和道路将社区分为7个组团,横跨各个组团的各种样式的石桥将各个组团联系起来,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河街”风貌。东方庭院的道路空间形态由青石铺砌的河岸和台阶、河岸边上用原木穿过汉白玉柱子的栏杆、翠竹绿柳和半私密的白色围墙构成(图4-19)。
3空间序列
1递进式空间序列
递进式空间序列的主要特点是表达居住区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的层层递进的连续空间,具有明显的归属感,形成递进式空间序列。其典型实例为北京中粮瑞府。中粮瑞府将礼与序融入园林建筑中,以皇城规制规划群落基底,强化“三进礼序”概念,从外部到内部,通过府道、巷道、巷院再到建筑主体本身,创造出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礼序的重视。其“府园结合”的园林建筑形式,从进入社区到步入自家的园府建筑,通过层层递进的空间层次和建筑围园的独立空间序列,打造尊贵的仪式感和相对独立私密的居所空间(图4-20)。
2嵌套式空间序列
嵌套式空间序列的特点在于空间序列呈层层嵌套,才有几何形体多重围合设计,形成嵌套式空间。其典型实例为苏州天地源水墨三十度。苏州天地源水墨三十度的第一重围合空间是围绕园区的长方形围合式的围墙和市政绿化,并以居住区入口为界,构成园内完整的共享空间。第二重围合空间是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组成的邻里组团,组团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第三重围合空间是菱形的公共空间,居住者可以在这里交流和休憩。这三重围合体现了其层层嵌套的空间序列(图4-21)。
四景观设计分析
1铺装景观设计
1青砖、卵石、瓦片与石材的搭配设计
青砖、卵石和瓦片均为常用的中国传统材料元素,运用其独特的肌理,与现代石材结合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中式景观。传统青砖在色彩上给人深沉和厚重的感觉,能够体现出历史感,与现代感较强的石材相互搭配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瓦片通过其波浪形态展现出历史的感觉,和石材相结合,作为大面积的铺装材料或收边材料,都很有现代中式的景观效果;古朴自然的卵石多数用于对道路两侧排水沟的掩盖,以卵石掩盖体现出自然的效果,并且起到了铺装和绿化的分隔作用。例如北京院子用青砖作为大面积的人行铺装,其中铺设长条状的浅灰色石材,局部重要部分围合成一圈圈的同心圆,以石材收边,石材与绿地之间的条形排水沟上装饰卵石,形成不断变化的节奏,同时具有中式传统铺装的韵味(图5-1)。
2地雕与其它铺装材料的搭配设计
在中式居住区中一些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处,大面积的石材或地砖等铺装材料中融入富有历史感和吉祥意义的地雕设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北京院子汲取古代王室大族地雕精髓,专门铺设了象征高升和如意的祥云纹路的手工汉白玉地雕,以黄铜收边,周围铺设浅灰色的花岗岩,独具匠心。其在步行道路的关键节点设计“五福捧寿”等质朴和纯粹的吉祥图案纹样,周围铺设浅灰色石材,让地面铺装在呈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再现传统大族的居家礼序(图5-2)。
3铺装图案的搭配设计
中式居住区中一些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适当使用铺装图案,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和精致的效果,尤其是卵石的铺装图案设计,不同颜色的卵石组成各种图案,古朴精致和意境悠远的感觉。例如北京景粼原著的重要铺装节点,以白色鹅卵石为基调,规律的布置各色卵石的花瓣图案,铺装图案周边由白色、灰色和黑色的石材收边,显得十分精致,同时增添了景观情趣(图5-3)。
2硬质景观设计
1以传统材料为主体的搭配设计
在中国传统硬质材料元素和混凝土结构的搭配设计上,中国传统硬景材料元素成为体现中国味道和历史感的装饰元素,混凝土结构作为主要支撑体系,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如北京中国院子的景墙采用混凝土结构,外面采用青砖材料,质感陈旧朴素,色泽沉重。景墙中间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的用凹凸的吉祥如意图案纹样的浮雕;一种是中间做圆形镂空,用浅灰色石材手边,圆形镂空后种植竹子,竹子与青砖结合在一起。这两种设计方式搭配水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一起搭配设计都具有很浓的中式味道(图5-4)。
2以现代材料为主体的搭配设计
现代材料不仅能够体现结构和功能,还可以用它作为主体景观来进行设计,与传统材料进行搭配设计。现代材料具有线条感强、质感光滑及金属色泽等特点,而传统材料具有质感陈旧粗糙和色彩深沉浓重等特点,因此两者搭配在一起所形成的反差是非常强烈的,也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北京和光尘樾的水池壁和植物池壁采用现代的不锈钢材质,水池注重不锈钢装饰与浅灰色石材的搭配设计,以不锈钢收边处理。水池内的绿地上装饰不锈钢壁的花池,花池内黑色卵石与绿色佛甲草自由组团设计,一侧花池壁处用朴实纹路的条形石搭配设计。浅灰色石材、质感光亮的不锈钢、黑色的卵石、白色的条形石和绿色的佛甲草,简练开朗,空间丰富,以现代凝练的手法传达出古典造园的精髓(图5-5)。
3植物景观设计
1植物与建筑物的搭配设计
中式居住区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选取具有中国代表性的植物,在建筑物的周边和庭院内进行栽植设计,将植物与建筑物组合搭配设计,形成中式的空间意境和优美的景观效果。根据建筑物的不同朝向和使用性质进行栽植设计。建筑物的南边选择喜阳、耐旱和姿态优美的乔灌木,并保证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要求,创造出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形成在建筑物内部向外看的对景;建筑物的北面应选择耐荫抗寒的常绿和落叶乔灌木。建筑物的西面和东面应充分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的常绿和落叶乔灌木。例如:第五园通过在建筑组合的庭院内栽植含笑、麦冬、菊花和竹子等中国传统植物,丰富了建筑单调的白色立面效果,软化了建筑组成的狭隘空间,加强了空间的流动和渗透,让人感觉空间的丰富和柔和。第五园在窄街深巷的建筑和高墙区域栽种紫竹和刚竹,白墙在绿竹的映衬下更显深邃清幽(图5-6)。又如:桃花源不过分推崇植物的繁复,追求绿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在高墙小院选择红花檵木、羊蹄甲和元宝枫等中国植物,通过修剪艺术造型或自然形态进行栽植设计,起到了良好的点缀和陪衬。另外,通过栽植爬山虎和凌霄等爬藤植物种植在高墙外,形成郁郁葱葱的彩色墙体,营造出生态自然的景观效果(图5-7)。
2植物与地形的搭配设计
植物与地形相互结合,才能营造出优美的空间意境。适当堆叠地形能形成多样化的植物层次,加强景观的趣味性。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过起伏的疏林草地,可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例如:苏州乾唐墅的山水园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创造起伏的微地形。在微地形中的小路两旁种植海棠,微地形上种植银杏和栾树等大乔木、海棠,造型油松和紫叶李等小乔木、造型女贞和黄杨球等小灌木、地被杜鹃和大面积的草坪,各种组合层层相映,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在微地形中的小路两旁种植海棠,当人们进入此处,便会感到身心愉悦和放松,仿佛进入自然林地(图5-8)。
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和植物配置,创造层次丰富、精巧和自然的景观效果。例如:苏州桃花源的中心景观,在水池旁通过人工叠石形成坡度地形,在石边种植造型松树、红枫、瓜子黄杨、小叶女贞、玉龙草和鸢尾等中国传统植物,同时设计了从亭子下跌落的小型瀑布,并在跌水的石头缝隙中种植扶芳藤和花叶蔓等地被植物。此处栽植设计的优点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结合地形、石景和水景处理好植物的高低关系,选择精致的太湖石和造型植物,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一个地形、石景、水景和植物完美结合的景观画面(图5-9)。
3植物与水景的搭配设计
在水景的空间营造中,经常要结合植物来创造意境。在结合水景进行栽植时,要通过乔、灌木和水生植物的互相搭配,形成一幅有意境的风景画。北方地区在水景的营造方面比较困难,因此运用选型优美的植物能够使水景效果更加丰富。除了水边乔灌木的配置外,水生植物的运用对水景的营造也至关重要。为了展示水生植物独特的姿态,常采用丛植的手法,充分利用他们不同的高度、质感、色彩及花期进行组合造景,营造色彩丰富、错落有致的效果。例如:深圳第五园在近水处设计栽种菖蒲、鸢尾、水竹芋、睡莲和水葱等水生植物,软化了建筑与水面的生硬关系,增加了园区的生态型和趣味性。其在水景中设计用规则种植槽限定的水生植物,与水景周围的丛生的竹子和孤植的鸡蛋花,构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图5-10)。
4植物与道路的搭配设计
在中式居住区景观道路的周边,要考虑植栽设计的视觉分析,合理运用1.5-3米高的中层植物来进行居住者视线的屏蔽与引导,避免一览无余。植物之间的疏与密、挡与透的关系应明确,疏、密均可成为视觉焦点,但切记含糊不清,造成视觉分散和盲乱。道路交叉及转折处应作为重点,配置一种或多种植物进行对景。道路周边的绿地应统一规划设计,不同路段的植栽应有所变化。景观路两侧的行道树可以采用不规则的自然式种植为主要形式,植物色彩要丰富。中式住区很多用竹子作为行道树的栽植设计,体现中式住区的古典意境。例如:深圳第五园的主入口根据地形坡度进行阶梯设计,结合花池和小品形成导向性入口景观,花池内种植小乔木鸡蛋花和灌木黄金榕,道路旁的建筑物处栽种整齐的长条形竹子,街道旁的道路用小叶榄仁作为行道树进行规整配置,创造亲切感强的传统邻里街坊的回家之路。其园区内的道路植物设计简洁、明朗,道路两侧靠近建筑处栽植整齐的一排竹子,体现中式的氛围。行道树以凤凰木和人面子树为主体,穿插香樟进行栽植设计,灌木以红桑、黄金榕和黄金假连翘为主,地被采用银边草和草坪。通过这些不同高度和花期植物搭配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丰富的道路景观(图5-11)。
4水景设计
1模拟自然的水景设计
中式居住区模拟自然的水景设计通常是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水域的形态和特点,模仿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人工水景。中式住区的水景设计一般采用小溪流和大湖面进行组合设计的方法,通常把大水面化成若干个不等的小水景,通过溪流把相关水景串联在一起。溪流位于竖向高差升降的位置,人们能看到瀑布和泉水飞流而下的景观,当人们看到局部放大的水景时,平静和开阔的水面让人产生豁然开朗和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形成开合有致的水景效果并表现出对自然山水形态的模仿。例如:大理的山水间巧妙利用山水高差,模仿苍山山麓中的小溪,将山地设计成一叠叠娟娟细流的小溪,两侧种植樱花,营造出流淌于山水间的樱花溪谷。整个水景以水的流淌、倾泻和蜿蜒的各种姿态为素材,呈现水渠、跌水和小瀑布等方式呈现动静相宜的水景,并展现了优美的岸线,营造了美丽清幽的一溪两岸的理想家居环境(图5-12)。
2人工化的水景设计
中式居住区中的人工化的水景设计在平面布局上以几何形状为主,驳岸为直线条的侧壁或台阶,多应用于与建筑物相互结合的空间中,形成两者之间的呼应。在中式住区水景设计中经常将建筑物设计为紧贴水体并倒影在水面上,来展现它与众不同的立面效果。在水景的边缘处用现代的手法创造出几何形状的广场和台阶,在水景的中部设计桥、汀步、平台和亭子等景物,让水景产生丰富优雅的意境。如:深圳第五园的建筑物滨水而建,给人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感觉,并且将其设计在水景中形成倒影,与水中的植物相结合,营造虚实结合和层次丰富的整体空间,如同一幅优美的写意水墨画。其在水景上设计弧形和折线形的中式现代桥,增加了水景的空间和层次。其在庭院内用等距的形式设计9个水槽,水槽内种植荷花,与旁边花池内的鸡蛋花相互衬托,形成优美精致的庭院景观(图5-13)。
5石景设计
1石景与植物的搭配设计
石景通过与中国传统植物的搭配设计,来营造居住区中式意韵的氛围。例如:苏州桃花源通过稳重大气的千层石与造型罗汉松、桃树、黄杨绿篱和麦冬草等植物的搭配设计,形成大气壮观的入口景观;通过太湖石和造型罗汉松、南天竹和海桐绿篱的搭配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道路景观,太湖石雕塑和元宝枫、鸡爪槭、凌霄和金边黄杨的搭配设计形成有画面意境的主要景观(图5-14)。
2石景与水景的搭配设计
在中式居住区石景设计中,石景与不同形式的水景相互搭配设计,有体现静态倒影和动态瀑布等两种不同的视觉效果。石景与动态的水景相互搭配设计,石景具有稳重的特点,在水花飞溅中形成极具中式特色的景观设计。大理山水间利用当时青石垒砌花溪,溪流自上而下层层流下,形成小瀑布,上层落到下层青石上,在青石中形成水花飞溅,极具动态水景特色(图5-15)。
石景与平静的水景相互搭配设计,在镜面水面上形成石景的倒影,给人“宁静致远”的中式意境。例如:苏州桃花源通过太湖石围合不规则镜面水池,与麦冬、南天竹和杨梅搭配设计,植物与太湖石在水面上形成倒影,与水中的金鱼相呼应,形成精致有趣的庭院景观;通过太湖石与平枝荀子、铺地柏、芦竹和迎春等植物的搭配设计,平静的水面经风吹动,波光粼粼,形成植物形态各异的优美中心水景(图5-16)。在石景和水景的搭配设计中设置雾喷产生仙境般的东方意境,富有神秘变幻。
3石景与建筑物的搭配设计
中式居住区以建筑为主体,石景为辅的处理手法,用一两峰造型别致的顽石点缀于建筑的墙隅屋角,使原本过空的墙面得到了充实,从而使构图变得丰满。在建筑物的大门处放置景石和植物,使中式庭院的大门入口呈现精致优美的景观。例如:苏州桃花源在中式庭院的大门入口处矗立高大的太湖石,在白墙的衬托下,与高低错落和形态各异的植物形成优美的画面,对围墙和建筑背景起到了修饰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园区的景观效果(图5-17)。
总结
中式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需要我们突破狭隘的园林景观创作观点,充分考虑经济、实用、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突破中式住区园林景观创作中的各种制约,积极吸收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从而探索出中式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推动中式住区园林在各个方面有全面而广阔的可持续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