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堆集
该村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聚落呈椭圆形,系乡政府及黄东、黄南、黄西3个村民委员会驻地。
相传∶黄堆集古称黄泥岗,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英雄智取生辰纲的地方。据明万历十九年(年)《重修五圣庙记》载∶"北顾比肩梁山之巅,南瞰下卑巨野三波,东襟通汶河济水之津,西带接廪邱,帝邱之墟,中央堆突坦荡,四周隐隐伏伏,纵横广表,支连金线岭之脉,……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泥岗,即此处也"。
再据现存黄堆集南村委,仓库石碑记载∶黄泥岗、尚贤村、辛河村3个岗子紧连,明万历十九年(年)前合为一村,且起集,故名黄(珪)集。现在黄堆集南部,群众认为即为原尚贤村的旧址。"缘何谓黄(蛙)集,据撰写碑文者谓∶黄是取土之颜色,挂是因地势之高。是以民众择此而居焉。"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黄连集的来历,因又紧临梁山水泊,故古时称为黄泥岗。又何以"珪"字变为"堆"字呢?据光绪十九年《郓城县志·县境全图》注记为"黄堆集",而清末划全县为72里时,东门里却注记为"黄连集里",两种注记虽异,但说明清末已沿用"堆"字了。据分析,认为"蛙"字生僻,而"堆"字好认,而且含有土堆之
意,故清末把黄蛙集改为黄堆集。
又据该村李氏同治二年(年)重修族谱序载∶"李氏原籍山西解州平陆县,先迁济宁,越数世复卜居于郓之东南黄泥岗,迄今计上下数百年,远近十余代……"。建国初,拆除黄堆集的庙宇时,曾扒出草泥砖、云纹瓦等文物(现存图书馆)。经考古人员鉴定,是汉代文物。以此证明,汉代已有人在此居住。
群众广泛流传∶"梁山打鱼,黄泥岗晒网"。这说明当时黄泥岗(即今黄堆集),
地势确实很高。该村有四座门楼,东、西、南三门崔巍壮观,可行大小车辆,唯北门独特,虽是门楼,只容小车通行。村周环绕8米高的围墙,外有8米宽的护村河,南、东两面为两道护村河。东、西、南三门,各设吊桥1座。晚间吊桥一悬,四门一关,毫无骚乱,全村安然。故古时以此处为防水、杜乱之要地;亦为军事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冬,国民党军队占据此村,八路军攻打时,张仰弁开了南门,方获胜利。八路军当即将围墙扒毁,以免敌军复此固守。
《水浒传》中撰写的晁盖、吴用、阮氏兄弟7人,在黄泥岗地方劫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京城汴梁太师蔡京祝寿的十万贯金珠宝贝玩器,称"智取生辰纲",故当地群众认为现在的黄堆集就是梁山英雄"智取生辰纲"的地方。
东南隅有古庙2座,1座为五圣庙,年于此设过人民卫生院(现已建民宅),南院有古槐1棵,直径约1.8米,躯干高大,主干枯死,中间形成空洞。南侧生出新干,直径约0.6米,枝叶扶蔬,院内成荫。据传,此槐为唐朝所植,于"文革"中毁掉。1座为牛马王庙,于年拆除。村前有古桥1座,向南米处为袁庄沟,设大桥1座,是该村交通要道。
西门外约米有真武庙1座,年拆除,改建为食品站,(现为印刷厂)。贞武庙西南有清真寺,建筑宏伟,太平天国时拆掉,其旧址为烈士林。
北门里有三官庙,俗称"北庙",分离北两院,建筑宏伟、奇特。建国后,曾设粮所,广播站,现为黄东村委驻地。
东门外有泰山行宫,俗称"琉璃瓦庙"。于太平天国时拆除。现有古庙石柱2个,柱文僚绕渔刘天仙碧玉宫飞腾魏然。
大隅首路北有尼姑庵。庵门外有景∶八角琉璃井、上对天洋口、有日夜明珠天洋沟之景,玉石饮马槽,十二滚龙柱。年拆除,曾在此建百货商店(现已成民宅)。路南有观音庙,俗称"奶奶庙",年扒掉,曾建大众饭店,现已成民宅。该村古会5个,每年的古历三月初七、四月十三、十月十三、十-月十八、十二月八日为骡马大会;古历三、八、五、十为集日。年,集市搬迁到黄西村西头。
(清末属郓城县黄堆集里,年归郓城县三区黄堆集乡。—年归郓城县三区。年初隶黄堆集乡,建黄堆集大队,属刘官屯公社。是年秋建黄堆集公社,该村为人民公社驻地。年按方位设黄南、黄西、黄东3个大队。年初,3个大队改为3个村民委员会,属黄堆集乡。)
大事记
年(清嘉庆十七年)受特大旱灾,从正月到八、九月没有落雨,寸草不生,庄稼种不上,人们无水吃,90%以上的人逃到外地。
年大地震房子倒塌,人、畜伤亡严重。
年暴风雨加冰雹,大树、房屋和庄稼被暴风吹倒,人和牲畜伤亡比较严重。
年大旱,各种农作物不收,吃水困难,大多数人逃荒在外。
年秋季发生蝗灾,遍地都是,蝗虫过去庄稼全光。
年抗美援朝时国家号召全民捐款买飞机、大炮,党员、团员、干部和群众都积极响应。
年有张承平、曹若英等党员干部自筹资金办起了合作社,当时只卖油、火柴、火纸,后来全民集资发展各大门市部。并建了采购点,物品齐全,达到群众需求。
年成立互助组,年初建社,年成立高级晨光社,光明社,打砖井30余眼,水车20多部。
同年该村建了一套下洋泉架子,组织下洋泉专业队,10多人,把该村井下完洋泉外还到其它乡各地去下洋泉。
同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干部带头把余粮全部卖给国家。
年第一次义务兵役,黄堆集服役12人,列全县第一名,其中陆军10人,空军1名,(张宗峰)。海军1名,(张宗银)。
年全黄堆集村9个初级社合成1个高级社,下设9个生产队,1个副业组(有工业、木业、面粉加工、铁工业、运输等)。
年百年不遇的大水灾。
年秋成立人民公社,西至坝头,东至老僧堂,分8个大队,黄堆集为第八
大队。"大跃进"运动中会战黄堆集东、西2洼,吃住在田间,大搞深翻地,八月十五日,有百辆汽车前来参观。
同年暴雨成灾,村东门里和北门里水深半米。公社党委书记吴春兰组织全社最精干的民兵到东南(张吕董庄村东)嘉祥地去探坝放水,情况非常危险。
年后村办起副业组,有窑厂、油坊、打面机、理发店、修配、洪炉、缝纫部、建筑队2个,便利了群众。
年连续三年水灾,尤其年灾情更为严重,房子倒塌,庄稼绝产。
年在村北建食品站,收购鸡蛋,毛猪、绵羊,一方面解决群众吃肉问题,更重要的是收购后,送往县食品公司,由公司按计划送往城市和部队。
年郓城第十四中学建在黄西村,此校为高级中学,当年招生。年该校调整为初级中学,占地72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共30个教学班。
2年大旱,农民利用机井浇地获得农业大丰收。
附记
此庙分2个院,中间是大厅房,厅房内是三区,厅房后院有玉皇大帝,东、西屋,前院有东、南屋,院内有大铁钟1只,古槐树2株。
年,思想进步人士,把村北庙神位拉倒并搬到大坑水内,在此创建学校(当时叫洋学),设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近人,由郑纯孝、蒋洪辰、李慎修、李明起任教,灌输了党的新思想。
年,蒋洪臣、李发坤、刘之连等早年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倡导创办高级班,当时,由李瞻任校长,李慎修任主任,李庆友、丁玉印等任教师。
年冬,国民党发动内战,军民进入游击战争,学校暂停。
年,李纪堂带领丁保振、王秀石等恢复了小学,年学校迁到村西南角。
年冬,小学刚搬走,就在北大庙成立了学戏班,请谢明贵等艺人当老师,学员有30余人。其中李文、李明起、张正文、李甲用、冯秀光、张功田等学员集资买了鼓锣铜器,并经常演出。
年,在北大庙又建了粮所,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年,粮所搬迁后,公社教育组在庙西设立农中1处,2个班,庙为学生的寝室和厨房。
—年,该庙当了广播站。
年至今是大队院和办公室。
1年,黄三村女善人为有烧香聚乐谈心许愿,在北大庙重修玉皇阁三官庙,这一行动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决定捐料集资并推荐出领导人,黄南村张宗发、张承吕,黄东村张宗代,黄西村李凤芹、李凤海。盖庙6间,楼房4间,平房1间。
于1年农历八月初六动工,讫工于该月的二十八日,楼上塑玉皇大帝和站班,楼下塑三官和站班,西1间塑送子奶奶。塑神兴工于九月初四,讫工于九月十六日,给神像穿衣(上色)兴工于九月二十八日,讫工于十月八日。全部讫工后,
于1年农历十月十二日贺庙唱戏8天,2年农历10月12日加唱戏6天。
大隅首东路北三圣庙,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年间(—年),此庙修而废、废而修,几次帷池。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年),社首重修三圣庙为五圣庙,增添财神、土地爷二像。
于年把神像拉倒,此庙年成为税务所办公处。年在原庙址建成供销社百货门市部,此庙门外有八角琉璃井12个,有日夜明珠天洋沟之景。
东门外有泰山行宫庙,人称琉璃瓦庙,后被太平天国毁掉,现在古庙石头柱2个,柱文光僚绕渔刘天仙碧玉宫飞腾魏然,母霞霄府口,泰山行宫碑1个,玉石饮马槽1个。
-end-
各村史发布中,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jiacaoa.com/fjcgx/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