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名胜千山
汪鹤年
素有“东北明珠”之称的千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0公里处。全山有峰峦个,因数近千,故名千山。其千座奇峰,或如狮虎雄踞,或如卧象盘龙,蔚为奇观。
千山自古以来便与辽西的医巫闾山、吉林的长白山并称东北三大名山,曾被古人誉之为“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的辽东名胜之首。明人程启充《游千山记》认为,千山的宏阔、秀丽与奇险当不让五岳:“唯兹山之胜,宏阔秀丽,奇怪幽阒,险绝孕结,磅礴盘据,态壮变幻,不可殚述。置之中州,当与五岳等。其博厚过之。”
千山除以峰峦奇秀,玲珑剔透而素享盛名,四季变换的自然风貌,亦为其增添了别样的魅力。春天,满山盛开的梨花如白浪翻滚,又似瑞雪纷飞;夏日,湖光山色变幻万千,云雨迷茫之时,则雷回万壑,风舞林梢,山泉如歌;秋季,遍山红叶,如火似锦,绯红与墨绿交织,果味与谷香交融,闻之欲醉;冬时,瑞雪飘飞之时,则银装素裹,连云接日,分外妖娆。
还有,那遍布全山的名观古刹,更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特色,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的目光。自隋唐时期,千山就开始成为佛道两教的活动场所。到辽、金时代,山上的寺观建筑已初具规模,明、清各代又相继兴建了不少寺院。其中最负盛名者,为相传建于唐代,明代尤为驰名的祖越、龙泉、大安、中会、香岩等五大禅林。此外,还有八观、九宫、十二庵等建筑。几经兴废,现尚存庙宇20座。千山的寺庙依山而建,山庙一体,呈现出山中有寺,寺外环山的景象。
因而,自古以来,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的四大景观,也就成为千山的最大特色。
千山风景区的名胜古迹,主要分布在几条沟谷内,故而依山势走向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四大游览区。游览区大体以四沟布局,即北沟、中沟、南沟和西沟。包括12个景区,共有名胜古迹点约多处。
北沟风景最为集中。这四个游览区各具特色:北沟游览区风景最美,庙宇成群,景点密布,山色清幽,素有“一步一景”之说。其他三个游览区,山势蜿蜒,坡陡涧深,丛林茂密,宿草清香,古老的寺庙散落其间,更添几分幽静。游览千山,一般是从鞍山市乘汽车直达千山脚下。入山正门座落在北沟,由此徒步登山,可沿途观赏无量观、祖越寺、龙泉寺等景点。
无量观又名无梁观,是千山著名的道观,由开山道士刘太林营建于清康熙六年(年)。其规模和建筑之精美均居千山之首。
观右有依岩而筑的西阁,曲院回廊,夹护于层林之中,倍显幽静。
由无量观第十一任道长许信友大师化缘修建的东阁,亦是无量观景色幽奇的重要建筑群,隆冬时节,景色尤显清奇。
观内主要建筑有观音殿、老君殿、三官殿、大仙堂等。观音殿坐落在半山腰上,玲珑剔透,宛若精致的盆景。无梁观的正殿是三官殿,因塑有“上元赐福天官尧、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而得名。其殿为硬山式建筑,轩敞素雅,落落大方,殿柱上悬有清人所撰对联:“潮月空山蓂荚落,露风灵响海天高。”观前,玲珑精致的八仙塔、葛公塔及位于二塔之间的聚仙台,构成一种塔影山色的佳境,素称千山名胜。
西阁之下,即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的祖越寺。寺宇依岩而筑,夹护于层林之中,以幽静而见长。东西两面山峰将它紧紧抱合,势如双手捧珠。其上峰青壁翠,林涛激涌;其下瓦碧柱红,殿宇辉煌;寺旁,山泉潺潺而下,汩汩有声;后山,小亭悄然挺立,英姿绝尘。寺后山石壁上刻有“独镇群岳”四个大字,出自明隆庆二年(公元年)一位巡辽侍御史之手。虽经多年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可辨。
环绕无量观和祖越寺周围,有老君殿、玉皇阁、罗汉洞、八步紧等二十四景。
筑于峭壁上的玉皇阁,是无量观最高的建筑,也是千山上仅存的唐代遗构,道士称之为“观顶”。阁内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罗汉洞相传始凿于唐代,亦是游人云集之处。洞内塑有十八罗汉像,笑怒坐仰,神态各异。
卧象峰东的八步紧,则为一仅容一人纳足的巨石,人行其上,九步嫌多,八步则紧,故有是名。至于“一步登天”、“一线天”、“天上天”等“三天”之景,更奇趣无穷:
正行之间,忽有一堵两米多高、人称“天台石”的陡壁挡住去路,无法逾越,游人欲上此壁,须手拉石壁上的下垂铁环,足登石壁,然后一跃而上,所登既为“天台石”,也就有了这“一步登天”之说。
刚刚翻岭而过,眼前突现一道两面垂直的石壁,长达三十余米,中宽却不到一米,人行其间,但觉悬崖百丈,蓝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名。
最妙的是,一道相隔近丈的深涧上,铁索横腰,上铺木板,人行其上,晃晃悠悠,飘飘欲仙,称其为“天上天”倒也名副其实。
千山素有无峰不奇,无石不怪之说,而无量观景区便集中了千山怪石的精华。
由振衣冈向北,穿过鹦鹉洞,便可看到一块翘首向天的巧石,极像一只喁喁欲语的鹦鹉,因被人称作鹦鹉石。
在去罗汉洞的山道上,有一处平坦的石面,以石击之其声笃笃,极似僧侣念经时所敲的木鱼之声,因名为木鱼石。相传,为寻找这块奇石,嘉庆皇帝的老师王尔烈曾领着嘉庆皇帝费尽周折。因有了这样的传说,好奇的游人经此,常以石敲击为乐,天长日久,石面上竟被敲出若干小坑。
在罗汉洞顶上,浮置着一块高约三米,岌岌欲坠的椭圆状巨石,如同杂技演员顶着的罐子,轻风吹来,似欲随风摇动。它就是千山著名的石景之一-无根石。相传,曹雪芹《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块很有灵气的“顽石”,即为此石。
在无量观与祖越寺交界的山梁上,有一块其状如丸,直径约三米的巨石,其上倒刻着“太极石”三字,大字旁还刻有“道光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翻身”的字样。也许,因有了这次因风雨冲刷而颠倒刻字的变故,民间也就有了此石六十年一翻身的传闻。
七步松前的夹扁石,缝宽仅一尺左右,游人须侧身背腹贴石而过,若昂首直走,则寸步难行。而且,无论胖瘦,都感觉这石缝窄得恰恰可容一人通过,自然也就平添几分神秘。
此外,宛如南极仙翁雕像的寿星石,惟妙惟肖的松鼠拜日石,亦是巧夺天工的峰石妙品。
五大禅林中最大的龙泉寺,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座落在北沟中部的幽壑丛林中,寺中有清泉涌出,潺潺不绝,如传说中的“龙涎吐水”,因而得名。寺中明代嘉靖以前的建筑尚有金刚殿、禅堂等。
龙泉寺经清代多次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和藏经阁等17幢殿宇。始建于唐,明万历年间重修的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大建筑,带着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寺内保存有明清时的八块石碑,崖壁上有“大千世界”、“屏藩独峙”、“吐符应生”等石刻。
古寺四周,峭崖壁立,松林掩映,景色清幽,呈现出“绝壁时悬云外屋,怪松皆走石间根”的清奇景象。清太史缪润绂归纳的松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夜月、龟石朝日、象山晴雪、石门弥勒、龙泉演梵、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现改为鼓楼反照)和万松主照等十六景,在千山素负盛名。其中的瓶峰晨翠一景尤有特色:由龙泉山寺门前望去,只见西阁前那座拔地而起的瓶峰,绝似一尊小巧玲珑的净瓶,而峰头数茎清翠欲滴的小松又恰如插在瓶中的小花,给这尊天雕之瓶平添无限风姿。缪润绂因爱景心切,竟欲独自享用这一天造绝观:“可有杨枝洒万家,晓岚滴翠到檐牙。痴心拟共山僧乞,移傍书窗插杏花。暮鼓声中,残阳反照,景象绮丽的鼓楼反照;龙王庙下,清泉暗渡,如吟梵经的龙泉演梵;亦是至今仍魅力不减的迷人景观。
由龙泉寺缘山路西行,经普安观可达北沟西端的五佛顶。明朝时称其为佛头山,清代因在山上立了五尊石佛,以后就改称五佛顶了。五佛顶为千山第二高峰,峰顶有一块50多平方米的平地,四周装有铁栏杆,由南而北立有五尊造型生动,面南而望的半身石佛。临巅纵目,峭岩险峰,如揖如拱,寺刹塔影,遥矗天际,山间清风拂面而来,千山美景尽在脚下,使人心胸为之一爽。前人曾有诗赞道:“石雕古佛镇名山,灵境嵯峨万壑环。渤海南连空色外,陪都北望渺茫间。俯临东岭低千叠。遥指西河缩一湾。欲若升高开俗眼,壮游半日费登攀。”
中沟有中会寺、慈祥观、五龙宫等古迹。中会寺为五大禅林之一。据明嘉靖四年碑记记载,因“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居其中”,因有中会寺之名。寺内建筑分正殿、前殿、禅堂、水亭、后阁等。著名的东北第一大铜佛就端坐于中会寺的千叶莲台之上。其最大的特色是殿堂建在山门上,不仅有飞檐啄空,布局精巧之妙处,而且依山临涧,落落大方。寺宇前临海螺、净瓶二峰,背倚犀牛望月峰,独具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趣。环绕寺周的犀牛望月、观音倒背等中会十二景,各具特色:有的一眼望去,惟妙惟肖;有的须细细琢磨,方能看出其中妙处;有的应远望,有的则须近瞻,真有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趣。明人所谓“花香浮塔院,霞影落丘岑。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的诗句,摹绘的便是中会胜景。中会寺大殿的殿脊,是用铁精工雕镂的,飞龙云纹,玲珑剔透,人称透龙脊,亦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
五龙宫建于清乾隆年间,宫内有前殿、后殿、左右配殿和钟楼等。四周绕以高达5米的石墙,远望如一座孤城拔地而起。周围有山五座,从南、西、北三面蜿蜒而来,至宫前却突然收拢,构成五龙戏珠之状,因名。居五峰之中的五龙观,其峻峭秀丽为他处所罕有:前有龙潭溪水,潺潺作响;后有奇峰绝壁,古木参天;而高高在上、小巧玲珑的玉皇阁、大仙堂掩映于石林绿树之间,又恰同空中楼阁。宫前有一巨石,状如卧牛反刍。石腹下有“月牙井”,长年有水,久旱不涸。其水味之甘美,为千山之冠,俗称“五龙水”。登上峰顶,老龙潭、石人沟一带的秀丽风光历历在目。
慈祥观座落在五龙宫西北向阳山坡上,由道士徐本丹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年),为千山三大道院之一。观内的观音殿、七圣祠等建筑,都建在一个巨大的石砌平台上。四周重峦环抱,古松掩映,极其清幽。著名景点有11处,但以古松最负盛名,前有扫帚松,后有探风松。长在观南山坡上的扫帚松,又名千头松,苍翠茂密,形如扫帚,为国内稀有名贵品种,千山仅有七株,而此株最为古老壮观。生长在观东北嵌松崖峭壁上的探风松,则不仅以其蟠干虬枝,傲视蓝天的雄姿而引人入胜,风将起时其枝先动的独特秉性,更成为令人称奇,至今无人破译的千古之谜。
地处南沟的大安寺,亦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创建于唐,明建清修,在诸寺中独称雄旷。寺之左右,奇峰叠翠,高耸云表,丛林蓊郁,景色清幽,有天纵之娇。峰头纵目,但见积气漠漠,群峰环拱,云海苍茫时,置身其间,你会有一种坐在莲花瓣上,恍入仙境的感觉。
寺内有释迦、韦驮两殿。寺前有一对构思精巧的门雕,称为“降龙伏虎”:一扇门上雕着一个赤膊赤足的和尚,双腿悬垂于莲花峰上,正同空中的凶龙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这便是“降龙”;另一扇门上则刻着一个睡眼朦胧,半起半卧的老僧,正挥拳怒向猛虎,此亦“伏虎”。寺西有通明、金刚两座山峰,雄拔险峻,峭耸云天。这一带有唐銮拥翠、宝塔迎风、石洞藏云等十六景。其中的石洞藏云是一座落在寺北的罗汉洞,长约20米的洞窟俨若石室,内列十八罗汉,云气氤氲,幻若吞吐。佛手拏空一景尤为动人:奇异的佛手峰本就酷似一只五指伸屈自如的佛手,正指点着茫茫苍穹。而奇松偏偏又与怪岩相伴,巧妙地构成一幅妙趣天成的美景:大佛微微分开的小指,露出尖尖指甲;其拇指下却长出一株孤松;而其掌心内却又丛生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岩松,如虬龙盘曲其间。更妙的是,在彩霞如烛的夕照之下,佛手竟会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千山五大禅林中的香岩寺,建于仙人台西侧山麓,位于千山南部。每当春夏之交,此处山花烂漫,香气袭人,故寺名香岩。此寺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有前后正殿和左右配殿,正殿原为硬山式单层结构,雕工精细,后经改建,已失原貌。香岩寺旧为千山名胜之冠,至今寺周尚有名胜多处。整座寺宇夹于双崖之间,前有将军峰,左有锦绣坡,右为仙人睛,仙人台雄峙于后,金代砖塔耸立其旁。徜徉其间,幽趣盎然。《辽阳县志》对其就有这样的评价:“香岩寺在诸寺中,名胜最多,为一山之冠。盖龙泉至狭,大安近险,祖越迂回,惟香岩外境秀丽,景物十分壮观。”
香岩寺的名胜古迹很多。寺内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有一株树龄为三四百年的古松,皮似龙鳞,枝干盘曲,人称“蟠龙松”。
香岩寺西面石猴峰山腰的密林之中,有一突起的石壁,石壁上有几个深不可测的小洞,这就是千山著名的冰洞。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寒冷的冬天,洞内向外喷出的是缕缕热气;而在盛夏时节,洞口却结满了雪白的冰。此中奥妙,至今无人破译。
海拔米的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峰,亦在千山南沟。在千山诸峰中,它第一个迎来曙光,最后一个送走晚霞。由香岩寺东北盘旋登数里,即可达其峰顶。峰顶有一高约20米的峭石,向北伸出,状如鹅头,故俗称鹅头峰。
鹅头峰原名华表柱。相传汉辽阳刺史丁令威,因救灾擅自动用国库公粮,被朝廷问斩,临刑之时,飞来一鹤,将其救走。千年后,丁化鹤归来,落在华表柱上,口吐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明朝初年,人们曾在峰顶大兴土木,将半球峰顶变成一平台,并取丁令威故事(也有人说曾有仙人驾鹤来此并在峰头对奕)命名为仙人台。相传曾有仙人在此下棋,因此人们又叫它仙人弈棋台。为附会这些传说,人们还在峰头刻有石制棋盘,周围安放着八仙和南极寿星的石雕坐像。此峰西南北三面均为峭壁深渊,唯东面可行。因险峻异常,又幽趣盎然,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仙人台,仙人台,不是仙人上不来。不登仙人台,千山算白来。”峭石下东壁有一石窟,内有高约三米多的石雕菩萨像一尊,石窟北面篆刻着清光绪举人涂景涛所题“仙人台”三字。石窟外有一长30余米,宽约4米的宽敞石台,周围设有铁栏。凭栏环眺,千峰奇秀,渤海烟波,尽收眼底。在此观赏云飞日出的美景,静听松风万壑的幽趣,更妙不可言。
在千山众多的山峰中,最为奇特的是年发现的千山大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整座山峰雕琢成一位慈眉善目、神态安详的弥勒大佛。大佛位于千山著名古庙南泉庵对面的山峰上,佛身高达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大佛左手五指分开,自然地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轻压腿上。大佛坐东面西,胸前还隐约挂有佛珠,身上有天然山洞形成的佛脐。这尊中国三大巨佛之一的弥勒佛,为千山增色不少。
年8月9日,是“千山弥勒大佛开光庆典”的日子。从各地前来朝拜的高僧、居士和观光者达三四千之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正当主法师登台拜祭时,在千山弥勒大佛上空飘来了七色云团,天空还出现了酷似弥勒佛、观音菩萨和彩虹的云图像,这奇特的景观前后持续30分钟之久,在场者无不叹为奇观。
千山大佛不仅以其神秘的色彩,被誉之为自然遗产、世界奇观,而且成为千山旅游的最大亮点。每年6月6日,为“千山大佛节”,届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佛事活动。前来观礼拜佛的中外信众将可有幸一睹盛大而古老的佛事场面,留下最值得回味的欢乐时光。
位于千山弥勒大佛对面的南泉谷内的大佛寺,亦是千山引人注目的名胜。寺院地处幽谷,四周群峰环绕,浓荫掩蔽,岩石丛中清澈甘冽的南泉之水奔涌如沸,堪称“泉声当路急,山色到门深”的世外桃源。大佛寺历时十年建成,现有天王殿、千佛阁、拜佛台、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佛教界誉之为“天成弥勒道场”。
其中的拜佛台便是极具代表性的景观。地质资料表明,早在明代以前,这处正对大佛,高约70米的峭壁上,人们曾凿刻有宽1米、长6米的古拜佛台,以顶礼膜拜距此不到米的大佛。如今构筑在原址的拜佛台,更以其峭立绝壁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此外,去千山途中的玉佛苑,也是游人必游的景点之一。在这里保存着一尊世界第一大玉佛。这尊由多吨的“玉石王”雕刻的玉佛,正面为高5.2米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坐势像,背面为渡海观音独立鳌头浮雕像,充分体现了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精华。
(节选自汪鹤年《诗情画意的中国·风景名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