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佛甲草 > 佛甲草习性 > 正文 > 正文

夢參法師佛說無量壽經2326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7 10:24:08
佛说无量寿经67-23我刚才引那一段舍利弗跟那个天女的事情,天女就是这样子,因为他没有什么分别相,没有染着,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这些个相。他也不知道我这个天女是不应该,我不是不知道,他认为我这个天女也是化现的,这不是真实的。你所证得的阿罗汉果也是假名,一切比丘都是假意,没有真实的。天女给一切的人平等的散,他心理是平等的,表他尊重义。华落到菩萨身上,天华它自然就落地了,因为菩萨他心里没有执着,没有这些破戒、犯戒,华在身上不可以。他没有。为什么舍利弗他们华就浮在身上,不能到地面去呢?这就是个人所证得道果功力的不同。这就叫功力。所以那些菩萨再没有尘沙、无明的惑染了;不是完全断尽。那些菩萨都是等觉位的大菩萨了,那些他没有了,所以那些华就浮不到他身上了。这就像我们人有恐怖的心理,等那事实出现了很恐怖。如果我们心里头根本就没有个恐怖心理,任何境界现前了,他心里头都不执着。你要有了执着心,一切的惑染它就乘虚而入了。如果你心里头一点执着都没有了,一切境界都解脱了。无漏比丘他们是没有染着之念了,是指着咱们“贪、瞋、痴、慢、疑”这些个惑业,他们断了。但是他们有习气,习气没断而已。还得重说一下。因为证得阿罗汉果,他必须灰身泯智之后,就是这个肉体舍了之后,他才能够完全解脱。他现在有这个肉体之后,他还得持比丘戒,他感觉着这个也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阿罗汉虽然他证得阿罗汉果,他这个肉体还存在的时候,他没舍最后的报身,他这个肉体的执着意还是有,他要持戒、要作表率。因此那个华在他身上就不落。菩萨没有这样,菩萨没有这个执着意。这跟前头第三十一愿相似的。法藏比丘说我若成了佛之后,在我国里头的菩萨,要想随心所欲的到十方诸佛国土,到严净的佛国土,想去就去,什么时候想去,什么时候就到了。有时候不离本土,就是不离极乐世界,在宝林里头现十方国土相。前头讲了那一愿,这个极乐世界就把其他的国土相都映来了,就像我们照镜子,看到自己面孔一样的那么清楚。若是这样,我就成佛。这是阿弥陀佛发的愿。假使生到净土的这些菩萨,这个指的是圣众,能够见到无量诸佛国土的净土,想什么时候见,什么时候就可以见。为什么这个宝树能见得到?宝树是七宝合成的,它就像镜子一样的。它这个镜子是大镜子,这是形容词,它是玲珑的,可以映得到,这些诸佛的国土都能照到这个镜子里头去。但是这个化土的不行,我认为咱们生那个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恐怕不行,这恐怕是佛的实报庄严土的宝树。他这个指的是国中的菩萨,有所区别的,可能住实报庄严土的那些菩萨。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法的。我们前面讲第三十一清净愿里头,那个是以极乐世界一切的圣众为主的,而那个十方佛土是为客。就像他这个是为主,那个是客。现在这个愿十方国土变过来了,十方国土为主了,这个极乐世界就成客了,以极乐世界为客的意思。所以它这个国中的菩萨要想到别的国土去,随你我处的处,随你去哪个国土。或是从极乐世界要到娑婆世界来,那我们娑婆世界就为主了。他要来我们这,我们就是主了,我们是映现他那边去了,他们看了。这是相对的说法。这个里头我们所知道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如果是在极乐世界要想到药师琉璃光那个世界去,映得到吗?一样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是在东方。我们有的人说药师琉璃光如来光治病的,我认为这种单纯的说世俗的病是错误的。药师琉璃光如来跟阿弥陀如来一样的,跟释迦牟尼佛都是一样的。我们肉体的病固然可以治,还要治我们那个不能恢复清净法身本来的法身,那个是治无明病的。如果你在极乐世界要想见见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就在宝树里头就现了。想见上方的不动世界,阿[门

(人/(人*人))]鞞佛的世界也可以见。总而言之,十方诸佛国土,你想见的都能见,就在宝树里见了。这个宝树里头见的,我想像就是好像那些住在实报庄严土的那些大菩萨,十方如同在一个佛国土里一样的,没有什么彼此界限的分别。法藏比丘说我若成佛了之后,他方别的国土那些菩萨大众听到我的名字,他的身体的诸根都能圆满的。如果还有缺陷的话,我不成佛。这个愿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在我们娑婆世界如果是菩萨,诸菩萨众,闻到阿弥陀佛名字,既然是菩萨了,还能诸根缺陋吗?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诸根缺陋,阿弥陀佛发了一个愿,如果是十方国土的那些菩萨,他的诸根缺陋,闻到我的名字了,他诸根就不缺陋了。如果是缺陋者,不具足者,我不成佛。这两种。那些菩萨有没有诸根缺陋的呢?那些菩萨或是示现的,或者是有。如果是他今生发了菩提心了,就像我们大家,我们现在都是菩萨,受了三归,身在世俗,心是菩萨。但是由于前生的业报,诸根缺陋了。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诸根就不缺陋了。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果是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诸根还缺陋者,我不成佛。一切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经过无量劫的修行。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以前的菩萨,或者我们刚发意的菩萨,诸根缺陷的还有。但是在释迦牟尼佛,诸根缺陷者要出家,不能收。两相对比,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是我们要想受比丘戒,瞎子、跛子、瘸子,或者黄门,六根缺陷的,他就不收你作徒弟。我们要受个三归可能有,要是当比丘绝对不行。因为比丘是住持佛法的,如果有这个缺陷,恐怕众生要生谤毁。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愿,可能补助我们这个世界不足的。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像我们这个世界盲聋喑哑的很多,盲聋喑哑就是六根缺陷了。好比眼睛瞎的,但是他发了菩提心,或者遇到善知识大德给他说法,他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他要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他若至诚的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结合的时候,他的六根就可能补上。但是这是特殊的,我还没有听到。不但没遇到,我也没听到。但是阿弥陀佛是这样发愿的。像阿那律尊者,因为他很爱睡觉,瞌睡很多,佛就诃责他。诃责他,他就不睡了。他一不睡,一行道,眼睛就熬瞎了。眼睛瞎了之后,他也证得果了,他就得了天眼通。他就不用肉眼看了,用天眼看了。像这个算根缺陷的。如果要念阿弥陀佛,假他的道力可能就恢复了。这一愿就是我若是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的那些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字,就能得到清净解脱三昧,就能到他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世尊面前去行供养。但是又不失他的禅定之心,住在三昧里头去行供养。他一发念顷,就可以。这个有点假阿弥陀佛的力量,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面前去行供养,他自己本身定意还不失。像一般住定的到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国土,不可能。看什么样定力,定力有大小。若到普贤、文殊那样子,当然阿弥陀佛这个愿力不是指对文殊、普贤了,是对一般初发意的菩萨。这几个都是诸菩萨众,都是初发意的菩萨,不是已成就的大菩萨。他方国土的那些菩萨,为什么要求生尊贵家呢?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国土降生,也生到国王家去了。那些大弟子们生到不是婆罗门家,就是大长者家。像佛身边他度那些的堂弟都是生到王种,都是尊贵家,不是刹帝利,就是婆罗门。生到吠舍家的很少。吠舍家就是屠宰行业,在印度所谓的下贱民。吠舍种姓,那样的去度人很难。种姓的关系,在印度很严格的。所以他生到大尊贵家去了,使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就生起信心来了,说:他那么富贵,他都去出家去了。生到佛门当中,一出了家之后,就不论你过去的出身了。平等平等!像王宫以前侍奉他们的奴仆,出了家之后都平等。像阿难出家的时候,佛就让以前在王宫给他洗脚的、侍候他的佣人先出家了,他后出家了,他要向他礼拜。以戒腊为主,先出家的就是上座,后出家的就是下座。到佛法之中平等的。但是你出身是有很大的关系,在度人方面那就有很大关系了。他方国土的菩萨要发意想在社会上人间经常的去利益众生,若听到我的名字,他这个报身舍了之后,他以后生尊贵家去。如果不是这样,我不成佛。他方国土的菩萨,没有发愿求生净佛国土。阿弥陀佛发愿是普遍的,他方国土里的菩萨,听到我名字之后,他命终了,他再转生的时候,一定生到富贵的家,尊贵的家庭。这里有个问题,生到尊贵家庭要出家障碍也多。这个发愿以下都是他方的菩萨众,不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他方的菩萨众,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字,称诵阿弥陀佛的名字,这句是我加的。称诵就是跟阿弥陀佛的因缘,称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佛的加持力。这一切菩萨众,他若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欢喜踊跃的去修他的六度菩萨行。这不论哪个世界,凡是修菩萨行的都要修六度万行,这是诸佛菩萨通的修行。如果是起了懈怠心,怠慢心了,就容易退。但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之后,就是他菩萨心不退,能够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就使他修菩萨行的道念不退。阿弥陀佛发的愿,除极乐世界之外,而且其他世界的众生,这些行菩萨道的,增长他们的善根功德,使他修道的道心;这个德指的是道心说的,就是行道有德于心,谓之德,佛教讲德是这么讲;说他修行得道了,跟他心相应了,入了他心了,这叫德。十方国土一切菩萨,只要念诵我的名号,这个就是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力之大,不可思议。闻到这个名号了,都能使他不退菩萨的心,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以后,经常还要退的,菩萨道难行。我们讲舍利弗的故事,舍利弗都快到了六住的地位了,就因为要眼睛他退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从六住又退回小乘去了。还有几分钟,我答一个问题。有位道友问我:对于阿弥陀佛所说的一生补处的愿的解释。这个是在文里头都这样说,乃至于生到极乐世界去,就是我们普通的一个凡人,生到极乐世界还是凡夫,生到那去了叫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不退也是一生。我们体会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就是寿命无量,永远修行,直至成佛,那就是补处。但是这个补处,可跟弥勒菩萨的补处不一样,不是那个补处。阿鞞跋致是位不退的意思,不再退回三恶道去了,可以直接的就这么修成。那个一生补处佛位跟这个阿鞞跋致不同。你问我的是一生补处,这个一生补处像弥勒菩萨的等觉菩萨,这叫一生补处。他就是一生菩萨身,就果上说他已经成佛了,等着下生人间来利益众生。你所感到的跟阿弥陀经所说的阿鞞跋致,那个一生补处不一样的。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他不是这么分段、分段,没有轮转了,他这一生修行。但是那个时间就长了,不是弥勒菩萨那个补处的时间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释的。这两个一生补处,那是阿鞞跋致的一生补处,跟等觉菩萨的一生补处,这两个是有区别的。下头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众生,是否指凡往生者,不论其什么程度,即成阿鞞跋致?这个话就是这样的意思。你问的意思,你对这个有疑惑吗?如果没疑惑,就是阿弥陀佛说的,你这是看着阿弥陀经上的。阿弥陀经上说的,凡是往生者到了极乐世界去,如果能生到的话;能生到,还论他什么程度!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民了,就是极乐世界的众生了,他到那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一生就能成就。含的意思,就是不再六道轮转了。要不这样,生极乐世界去跟娑婆世界又有什么差别呢?极乐世界没有六道轮回轮转了。没有轮转了,都叫阿鞞跋致了。这个一生的阿鞞跋致,跟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那两个不相同。在那个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里头,有圣人。那些像弥勒菩萨这样地位的一生补处的菩萨很多,你可以在那亲近很多的善知识、善友,跟那个阿鞞跋致不一样的。这两个,阿弥陀经解释那个一生补处,跟阿鞞跋致,两个不一样的,有所区别的。第二个问题: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此等的行者要在此土(是娑婆世界),是否即阿鞞跋致?咱们这个国土没有阿鞞跋致,咱们这个都是分段身,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这个不能把极乐世界拿来跟我们这个世界来比,不能比,我们这个世界没有阿鞞跋致。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生补处,是指着弥勒菩萨说的。这个阿鞞跋致跟弥勒菩萨的一生补处两个不能混淆。你的意思是把这个一生补处跟阿鞞跋致是混淆,这两个绝对不同。生到极乐世界去,你要想修成佛,你还得度众生。在极乐世界不能度,你还得回到这个世界,众生可度的地方去度,那怎么能够成佛?不容易。就在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那要经过多少劫。还不是三大阿僧祇劫,经过多劫了。那个阿鞞跋致,跟我们在此土所说的,像弥勒菩萨那一生补处,那是人家成佛的,那在兜率天下来一生成佛的。这两个补处不能混淆的。你这个含义,所问的总的意思,就是把阿鞞跋致跟这个一生不处的菩萨两个等同了。这个不能等同的。第三个问题:以凡心得生彼国,即入圣境。以圣智往生彼国,即立登补处,于他方无量世界而成就佛事。若以此土与彼土修行的难易,是否有差别?当然有差别,此土难,彼土易。彼土易,时间拖长。此土难,时间缩短。简单就这么解释。凡心生到彼土,凡心生得到去,凡心是什么?六欲,贪、瞋、痴、慢、疑。你一天想的都是这个,这个叫凡心。咱们经常说你一动念起贪心了,凡心动了。瞋恨心发脾气了,凡心动了。凡心怎么能去得了?把这个凡心变成了一心不乱,起码是带业往生。还得带得动的业,有的业带不动,去不了。就是看你临命终的时候,你那个念特别猛利,念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特别猛力,把你所有那些业都压下去了,这样能生。但是那个猛利心,怎么能产生的起来呢?佛说无量寿经67-24所以要生到极乐世界去,虽然不能完全清净了,你必须得达到至心。没有至心,生不去。你如果在此土修行的功力不够,阿弥陀佛的光没照到你。咱们今天讲的净是那个光照到,乃至称个名就得到。什么心称的名?咱们不要把那个一心、把那个至心丢了。若把那个丢了,这个文上的经义都讲不通了。要懂得这个意思!你问这三个问题很好的,问一问总是好,说明了你还在思索、在研究;不然就不问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佛说无量寿经(22-09)第四十四愿,这个愿咱们昨天已经讲过一下子,我略略的把这个再重说一下。阿弥陀佛他发愿说他方国土一切菩萨听到我名字,能使他修菩萨行修得更精进一些。我们讲这个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行呢?如诸经论所说的菩萨行,一般总说就是修六度万行、四无量心。六度万行大家都熟悉,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说的时候比较着容易,但要做的时候就困难了。例如说我们看见别人有危难,或者别人正在恐怖当中,我们布施给他、安慰他,让他无畏,这叫无畏布施。或是这人很贫穷、很困乏,我们布施他一些钱财,或者衣食资生的物质。这都是暂时的。危难恐怖是一时的,过去它就没有了,不是长时间的危难。像衣服、饮食,你帮助他也是暂时的;乃至于你发大心,供给他一生,作他的衣食父母,这还是暂时的。一生也是算暂时的。但是这三种布施之中,最大的布施就是法,他闻到你给他说一句,你要了解一切诸法无常,不要在一切事物上去执着、去贪恋,让他了解一切法是苦的;乃至于你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只念一句,就这一句的善根,他成佛的种子种下去了。在各个经论这种证明的太多了。我们这个分别心很重,如果你看见这个人不顺眼,你话都不爱跟他说。你哪里还肯布施他?特别是找你麻烦的,本来是你的冤家对头,这些人你还会想给他说法?你巴不得他下地狱。这种心理都有的。但是真正的要度众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有拣择。说法的时候平等,不因为这个人有权势、有地位,或者富贵,你就跟他说法,愿意摄受他。这人穷,很苦,就是苦恼人,乃至业障很重。这个我们是知道的,要说业障轻重就是五十步跟百步之比了。如果是业不重,不会生到这个世界来,生到这个世界来都是业很重。但是重中有点轻微的不同,就说这个布施上有差别,在你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平等。一个是说法没有拣择,你看哪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佛是不舍弃一切众生的,才能成到大慈大悲。慈就是拔一切众生的痛苦。你必须具足慈悲心,真正的一个慈悲心,这个布施你才做到能够尽善尽美。否则,你会有选择的。地藏经上说怎么样布施的功德,地藏王菩萨请释迦牟尼佛较量这个布施的功德,说:为什么有人布施了之后,一生受福就完了,有的三生,有的无量生都受不尽;但是布施的情况还是一样的,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呢?佛说那就是他具足慈心、不具足慈心;还是对众生,恭敬众生。所以在普贤行愿品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父母,这样来恭敬他;乃至于甚至看成是一切诸佛。若没有众生诸佛成不了佛,一切众生是诸佛的根本。你这样来行布施、行供养的时候,你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不管物质大小,是你心力太大了。这个行菩萨行,得要这样行。大菩萨求生净土的时候,不是专念阿弥陀佛,他不是的,他把他所行的一切菩萨行,他的心、他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结合一起了,他自然就生了。至于持戒,那包括的很多了。咱们总说吧!在家、出家两众共同遵守的,不说那个戒相,三聚净戒道俗都通的。第一个,做一切好事,就是摄善法戒。凡是佛所制止让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贪心不要起。瞋恨心不要一天生烦恼。所谓瞋心者,就是烦恼。贪瞋痴三心都是烦恼。瞋恨心,对人家不满意,心里头发脾气,相貌马上就变了,瞋相就现前了。或是你还没说话,因为你那个相貌已经告诉人家,你心里头变,形相就表现出来了,你这个律仪戒就没有了。菩萨的戒,这三聚净戒就是摄心而已,这样行菩萨道的。行菩萨道应当以一个欢喜布施,像弥勒菩萨那样子,那真叫修慈心的,永远给众生一个欢喜。就是他看见你,对你很不高兴。你一直笑呵呵的对着他,总是慈心对待他。在其他的经论上有的,弟子请问佛:那些众生瞋恨我、打我、骂我,或者欺负我,我应该怎么办?佛就告诉他:用大慈悲心对待他们。因为这是最可怜悯的,他不知道这是造业,你用慈心对待他。如果是一个人要打你、要骂你,你总是对他笑呵呵,悯而受之。他打你那个就起变化,就打不下去了。这是浅近的我们在日常当中修行的方法。摄心就是戒,饶益有情就是利益众生,像四摄法就是慈悲喜舍。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不要说那么深,我们做任何事情能退后一步想,退后一步自然宽,什么事情你退一步想,你都过得去了。若往前进,进一步怨深似海,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形容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当中,忍让一下,多责备自己,莫向外求。先要求自己的心态平衡,这就是修最勇猛的忍辱了。人家认为忍好像是怯弱的表现。碰到强悍者欺负我们,我们忍了,旁边的人笑你了,这个家伙窝囊。其实他不晓得,这是真正的勇猛。释迦牟尼佛忍歌利王割截他身体,多生累劫的,那他忍受的事情还多了。为什么我们那个寺庙里头的大殿叫大雄宝殿?真大英雄,真正大英雄是忍辱的。不是那个跟人家说三句话不合了,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是小人,这是愤,这没有用处的。我们掌握它一个精神,不要依着经教上,你自己不晓得,一听到说六度万行好像很深似的,就是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你这样磨练。磨练就是修行,不受磨,不成佛。人我之间互相的事情,你如果把别人看成是佛,你是佛心,不管他对待你如何,要这样的修行。定有几种,有人间的,有天上的;也有出世的定,也有世间禅定。有些定是你在静坐、思惟、观察一切事物的时候,静坐思惟的时候修行。有些在楞严经上讲“楞伽常在定”,就是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处处的,例如诸佛菩萨他行一切行的时候,他常在三昧之中。这个意思是什么含义呢?就是你在处理一切事物当中,无论遇什么事情,你心里永远是清净的,不是烦躁的。怎么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就在你平日的磨练了。包括这里头忍辱,乃至于什么事情在心境,经常使你那个心平静的像水一样的,不因为外头境界的风而动你的心境,心里常在定,那你处理任何事物不会有错误。我们再简单说句话,你多原谅别人。有什么事情,不论对什么人,多原谅别人,多体贴别人,把一切不好的都要自己去受,多责备自己。用什么来责备呢?用菩萨心来责备。菩萨能这样对待众生,我若不这样对待众生,那我就不是菩萨了。因为我要行菩萨道,为什么要行菩萨道?因为我要成佛。我行菩萨道的时候,是度众生的时候。这就是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事物当中,永远你不起波涛,不因为外面境界风动你的心境,你心永远像止水那样子,永远是平静的。如果你心很乱,你一定烦恼很重,同时你想不通的事太多了,遇事你都钻牛角尖。你心里常在定,看一切事物的时候,你都是知道,真正的体会到一切的事物如梦幻泡影,没有一件是真的,苦、空、无常、无我。你这样体会、这样去磨练,你自然就会得到了。如果你静坐的时候,你也容易入定,很快就能够制心一处,不随外边客观环境转了。否则,不行。谈到第六度,智慧。智慧是我们判断一切事物,有时对了,不要怀疑,有果断。有果断的人,他就有智力了。在一切世法纷飞当中,你能有果断,能够分辨是非,完了能契合真谛、契合理,这叫智慧,两个联合起来。把一切世间的事情,能够透过它的现象看它的本质,你这样就很能够事理的结合。例如我们说求生净土这个问题,有智慧的人他不会怀疑。为什么?自心生自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就有智慧。有智慧,先了解自己,而后再了解外边境。我们求生极乐世界,那是一个境界相。那个境界相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是阿弥陀佛摄受我们、加持我们,你得自己先有一个本钱。如果你要想做点生意,你自己什么本钱没有,那只有打工,你要听人家的。完全仗他力的,不行。问:你讲无量寿经,不是都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吗?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光照你。你感到光照你了吗?说念阿弥陀佛,就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不论哪部经都说,你念哪个菩萨圣号、念哪个佛圣号,或者在梦中,或者放光加持你。你念好多年了,加持过你吗?什么原因?你自力根本没有,完全靠他力,那是不行的。我说的是真话。不是像我们一般说念阿弥陀佛,那好了,阿弥陀佛就行了。但是你能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那是你自性的善根发现,你才有那个外缘遇到。遇到外缘跟你的心境结合起来,自然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如果不信,你就念吧!临终十念,我看你一念你也念不起。像这样的散乱心,一天的念吧!去感佛加持去吧!你去感吧!我们有几个弟子在三藩市,他们到灵岩山寺打佛七回来,他最近才跟我说,他说:师父,我打了佛七好像没什么,一点加持都没有。不是说阿弥陀佛加持我吗?我说:阿弥陀佛加持你是不错,你得有一点善根跟你的因求才能相应,一切事情都是自己本分的事情。如果你自己一点力量都没有,恐怕谁也帮助不到你。也有我们很多道友说,在那里心里头,无论坐禅,坐的时候,念的时候,或者绕佛的时候,或者念的时候,你那心里妄想纷纷,尽逐外边境界相。这是不行的。为什么还说菩萨要行菩萨道呢?你自己得有一分力量。没有一分力量,一点都没有,全靠别人加持你,不论在世法上讲,这也不行的。别人提拔你,有时候提拔不起来,怎么提拔也提拔不起来。马尾穿豆腐,拿个马尾巴或者拿个绳子穿豆腐,你提吧!一提,断下去了,提不起来。得你自己多少任运一点,人家可以对提拔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要自修,不是经上上讲阿弥陀佛加持?是,阿弥陀佛一直放光在加持你,你怎么没触到光呢?你的力量跟他还不相应。你念地藏圣号,也说你念一千声、念一万声,晚上你睡觉作梦之中,地藏菩萨就加持你了,就感应了。你念念试试,你念一万声。若是你就这样,恐怕你念到十万声,还没有做到梦。你不要忘了自己,真正的是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修观。我就把行菩萨道补充这么几句。一定要修智慧,智慧是一切诸法的根本。如果你是非不明,辨解不清楚,拿魔当作胜境了。如果你想神通,妖魔鬼怪现前了,你还当你求到感应,加持你来了。那就是南辕北辙,没有智慧。你有智慧会判断。别的你认识不到,你自己现在学了佛之后,你修行到了什么位子,有了什么力量,自己该很清楚的。你连心都沉静不下来,念佛的时候心不在佛上,跑到街上去了,跑到超级市场里头去了,那怎么相应?完全不相应。你上西方极乐界应该往西边走,你走的是往东边去的道路,你是攀着东边的五欲。一天脱离不开五欲,六尘境界把你扰得不得了,贪瞋痴烦恼、愚痴、怀疑、我慢贡高、嫉妒障碍。问:我们学佛的人还有嫉妒障碍?这个我不详细说了,大家去想想看吧!这不止你们,包括我们出家的僧众二众。这个没办法,怎么办?就推于末法了。法没有什么末,也没有什么正,那谛理都是标签名号。你现在如果是好好的修行,一心向佛,跟佛的心相合了,这就是正法。对你来说,法就都在你身上了。没办法的怎么说呢?末法就是这个现象。我们不争气,当然就是这个现象。四众弟子不争气,法就灭了。争气的话,法没有灭。现在的无量寿经跟佛说的大致差不多,虽然是翻译,它中心的义理还是在的,不错的。有法就有佛在。有人讲,不管他哪位讲,讲的好,讲的不好,他是宣扬佛法。要想成佛就要度众生,要想度众生必须得法布施,有法了才能度众生。我刚才上来说你劝人家一句阿弥陀佛,乃至劝人家知道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这是最根本的,这就不可思议了。第四十五愿,这是说他方国土闻到了阿弥陀佛名号,就得了普等三昧。普者是遍意,等者是等持。我们昨天讲总持,普等也是总持的意思,普遍的一切法,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诸法平等平等,得到诸法的平等三昧。三昧,有时我们说什么事情你用的功力纯熟了,就是三昧。一般很小的小事,在你看见认为你会了,纯熟了,很简单。如果不会的那个,他就很艰难。我这个故事讲过很多次了,不过我感觉它很有意义。王羲之写字,他不知道他的字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了,他自己不认识。有一天他在街上闲散步的时候,看见一个煎饼的老太婆;我们北方烙饼都是一个饼鏿子,当中是鼓的,转圈往下顺下去的;烙的饼很薄,把面和成浓稠汁,舀一杓汁往上一倒。这个手里头,前三个指头拿个杓倒这个汁,后两个指头夹一个圆的这么一转;她一倒就得转,不转就都流下去到一个地方。她刚一倒下去,一转,一张饼就烙好了,很薄。后头有个饼鏿子,盛饼的那个,盛那个大小跟饼一般大,而且张张如是。一烙好了,这老太婆拿手一起,连看都不看,往后头一甩,那个饼就落在那个小筐里头,张张如是。把王羲之在那看的就看傻了,这个老太婆不得了,那一杓刚刚合适,而且她手脚那么快,就赞叹这个老太婆,说:你真是了不得,你这个技术真高。老太婆说:我这是一般的。像王羲之先生写那字,那人家才是高。王羲之一听,我写的字连这个卖饼的老婆婆都知道了,他就从此不写了。为什么?他就知道他这个字不是一般的了,值钱了。就是咱们所说的有价值了,高贵了。这就叫三昧,我是用这个例子来举三昧的,他做的纯熟了。如果这条路、这条街你走的特久了,这条街全没有灯,你一步一步走,哪个地方有坑,哪个地方有洼,你都会知道。我们以前说的话,这叫熟能生巧。在我们佛经上说,就叫三昧。你修行的时候,你一坐那,坐久,用功纯熟了。好比你念阿弥陀佛念纯熟了,自然的运转,或者用呼吸念,用气息念,用观想念,自然的就成熟了。到那个时候你就产生力量了,这就是三昧的力量。三昧就是定力,三昧也是定的别名。得到了普等三昧,能住到这个三昧,就是在这个定里头,一直到成佛。他在定中能够见到不思议的一切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能见到无量的诸佛。若不是这样,他就不成佛。佛说无量寿经67-25阿弥陀佛发愿,法藏比丘说如果是生到我国的其他国土的菩萨,生到极乐净佛国土来了,他一定要能得到这种定、住这个定,一定能见到无量诸佛。若不这样,我就不成佛。但是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是指什么菩萨说的?信心具足了,登了初住。初住,发菩提心,相似见法性理。这个经上说是初住,三贤位,初住到七住就能见到法性了。我理解的,没有,不可能。在圆教,在华严经里头说,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只能相似见理,到初地菩萨才真正的见到法身。有的是这样说的,他是从初住就能见法身了,把无明惑分成四十二分,一分一分断。这样立的我个人感觉,还是应当三贤位的相似见,十地位的真正见,比较合适一点。但是这个都是摸象,我说的不见得对,我是这么样想的。这些菩萨都是登了初住位的,初住位的就称大菩萨了,是菩萨摩诃萨了。为什么?因为他能够广利众生,也能化身示现的八相成道。初住位也叫发心住,以前我们发的心不称理,发的心发发又断了、发发又断了。登了初住之后,他就不退了。他这个心再发的菩提心,不会退失菩提心了。但是你登了初地的时候又发菩提心,成了佛还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从始至终的都要发。菩提心包括很多,但是每个地位升高的时候就不同了。像我们发菩提心,第一个我们要具足厌离这个世间。要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这些你才不贪恋了,我慢贡高的习气自然就减少了,用你发心的力量来对治这些,自然就减少了。所以要发心。咱们现在发心,只是欣乐心。发菩提心起码得具足三心,在起信论讲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现在我们用普通一般的讲,一个出离心,一个深心,一个大悲心,这也是发菩提心。一定要生起来怜悯别人。不是情感的怜悯,是智慧,认识到众生苦。众生就是不认得他自己的自性,他就不知道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他就在这执着贪恋。这才是大悲心的出处。出离心呢?我们第一个要发菩提心,就是这个世间一定是犹如火宅。法华经比喻三界犹如火宅,我们把它看成不是个好地方。现在更明显了,灾害频繁,风灾、水灾、火灾,全世界各地简直是无穷无尽的灾害;还有瘟疫,好多种病都叫不上名字来。所以你应当生出离心。经常这个心有了,你才能够行菩萨行。要有这个心,你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乃至于求得的定力,当然是容易了。否则,还是不容易的。在一念间,同时能够见到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咱们想见一尊佛都很困难,因为制心到不了一处。我们不要说求其他的神通了,就是我们平常一般的用心,你能够识经识法,能够明了生出智慧来,这就叫神通。这个神通很不好生,从经卷里头产生的智慧、产生的明,你自己有光明。阿弥陀佛是大光,你也可以成小光,你自己也具足有光。过去的高僧传里头,有很多见着佛的。像我们知道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一生有三次见阿弥陀佛,经常见到佛放光,这都是定中见的。所以散乱心不容易见。经常学习打坐有好处的,你才能入定。其他过去的大德们,见着佛的很多,孙中山先生他还没念佛,他还不怎么样信佛教,他到普陀山到那佛顶山,他能看到山上像,空中看到的。这也是见到佛了。这个普陀山有记载,你到普陀山菩提寺的客堂里头,就摆着孙总理他见到佛像的圣迹。还有到五台山,见到很多文殊菩萨化现的。法照大师亲见文殊、普贤跟他说法,在大圣竹林寺。你要到那找不到,没有,只是意境。在过去我们的儒家也讲三昧、也讲定,“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而后能定”,也能够入定,也是这个含义。第四十六愿。我们在这个世界想闻法很困难,尤其闻对机说法。我们这个说不对机,有的道友要讲无量寿经,我们就讲无量寿经。跟大家合适、不合适呢?我们现在说者、学者种善根而已,不见得对机。对机的,你一讲这部经,他一听到这部经的名字,他身上的毛孔都竖起来了,欣乐心跟宿业相应了,他的感应就不同。像我们听到还是听到了,听完了一遍也如是、两遍也如是。一部经讲完了,说的、听的都又还到讲堂里头了,还到佛堂里头。带走了好多呢?那要看个人的善根了。随欲闻法很不容易,谁来给你说呢?诸佛菩萨给你说。自然得闻,怎么样自然得闻呢?说到自然,自然义是不假求,就闻到诸佛来给你说法,有时是阿弥陀佛来给你说法,或是地藏菩萨来给你说法,诸大菩萨来给你说法。但是这个阿弥陀佛发的愿,他说我若是能够成佛的话,我国中的菩萨,生到我的净土极乐国的菩萨,他们要闻法,随意得闻。所以我刚才上头讲,起码得初住以上的菩萨。信位没得到的,连位还没有,没有这个力量。我再重覆几信。本来的十信菩萨什么样的境况,说:我有信心、没信心?到了信位、没有信位?你自己可以拿这个分量一下。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者,是谓信心菩萨。初信,闻了法,学了法,修道了,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教也好,不论你学哪一门,你自己估量你有信心没有?你还起不善业不?不是说做,心里头起个不好的念头,马上就止住。前念起恶,后念不相续。不相续还能发之身口吗?不会发之身口了,身口七支绝不会有了。这是入信位了,初信。二信,念三宝的心念念不断。前念若是恶念不起了,那自然就是善念了,善念相续。善念最重要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如是五念。我们就说三念好了,就念三宝,能够念念不失念吗?因此根据这个信心,我在跟大家说三归的时候,我劝大家晚上临睡觉要念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早晨一睁眼睛要念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什么含义呢?就是你早晚二十四小时,总在念佛念法念僧的意念当中。虽然不能念念相续,要早晚相续。临睡觉念,早晨一醒又念,早晚一相续,尔后你自然渐渐能念念相续。虽然我这么样说,我在纽约三藩市问了好多道友,我问他们:你们早晚还念不念?他说:师父,我忘了,好多天都忘了。就念佛念法念僧这么一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早晚十声,他都不能坚持。这叫什么呢?我们经常说业障、业障,这叫业把你障住了。这个业不一定全是恶业,一天做的很多事情,你忙得把这个忘了。真正这个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这不是你赚了十亿、百亿、千亿、万亿,你有好多亿,你都买不来的。你能买得来吗?这得靠你的用功。就连这么个功都不用,想生极乐世界门都没有。我不是使大家垂头丧气,我的意思是催大家一定得用功。这修行可不是别的事情,你要想把无量劫的生死一下子永断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不是轻心、慢心就能做得到的。不要听人家说这个法怎么好,那个法怎么好,什么法子好了,你自己不做去,都没得用。这是念心。但是还得精进,要进心,一定要精进不懈的才能得的到。如果是这个心都没有,那怎么行呢?不能行。不再讲了,这十信讲起来差不多把时间讲过了。信心位就是十信满心最后的愿心,随时发愿,一天愿成佛、愿度众生,看见什么都发愿。这样你就想起华严经的净行品,就是修信心的。怎么修信心?善用其心。文殊菩萨是以智慧为首的,教我们。智首菩萨问,智首菩萨也是他方世界上首智慧第一的大菩萨,他们两个酬唱,使我们知道,你见什么发什么愿、见什么发什么愿,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对了,就能够成佛,信心建立起来就好了。大家不要看到这是题外的,这才是我们学什么法都是根本的,要随时发愿,其他的你所做那个都是外务。我们说外道、外道,我们说那个是外道。心游道外,都是外道。你学一切法,你学拜忏,学五悔法,持诵、礼拜、念佛这都是悔,忏悔业障,读诵大乘,这叫五悔法。经常修这些法门,使你抓住你的本心,返闻闻自性,返观观自性,用鼻子是返嗅嗅自性,一切都是从你自性而产生的,那才是根本。你这样用心,你生净土是没问题的。如果不是这样,生净土还是有点问题。说:我等到临终十念吧?临终十念生不起来了,各种业障现前。到临终时自己能够做得主,念得佛,念念的念佛声中而往生,那才真正的往生了。第四十七愿,这个不退转跟我们前面那个不退转也没什么差别。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他方的菩萨没有生到极乐世界去,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字,就能得到不退转。这是他的本愿。假使我成佛了,他方国土那些菩萨圣众,他一听见我的名号,他能到达不退转的地位。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他闻到我的名字,他就欣求生到我国,他生到我国中才能达到。极乐世界所谓不退转者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了,生到那去不退位了。什么不退位呢?就这个化身之后,做极乐世界的一个民众,普通人,就不退了。因为他的寿命无尽。但是你得生到那去。生到那去,就能达到这种。但是这个不退,可能到十住的七住。这是就圆教说的,到七住就不退了,七住称为不退住。所以这个本愿的对象,不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了,这是指那些菩萨。因为他成佛的口吻都不同了,发愿的时候都是他方国土的那些菩萨。第四十八愿,这是悟得无生法忍的不退转,这个不退转的含义又深一点。我若得成佛,他方国土的众生,他方国土的那些菩萨,闻到我的名字,他就能得到。一忍是音响忍。音响,不随声转,第一忍。第二忍,柔顺忍。我们假使要粗暴的时候,可不能粗暴,不能发脾气,发脾气就是不忍了。要柔顺,柔顺是顺一切众生。第三是无生法忍。这三个是渐进的。什么叫音响忍呢?你耳中闻法了,心中领受而不动摇。这个忍是认可的意思,心中领受了而不动摇。例如说我念阿弥陀佛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不论谁来跟我说念佛法门不好,生不了极乐世界,我都不动摇。不然听别人一说,你就不念了。念三天,说:我给你授个灌顶吧!不用念佛,我给你授个密宗破瓦法,一做,你就能往生了,走的时候你的灵魂从顶门上出去了。先拿一根草插上,插住了,你可以去了。你就不念佛了,就去学那法去了。再有一个或是正教的说,你修得按次第,没有这么超越的。你也就不信阿弥陀佛了。你的音响忍就不行。音响忍,任何的风吹草动的境界,他那音响来了,我都不动摇。光这一点还不够,你还得具足,好比骂你,这是声想。你多方面想,这个声音如风。这个骂你还容易,还可以忍受了。知道了,学佛法了嘛!别人赞扬你,你忍受不了了,你心里就飘飘然,说:你了不起,你这个大居士,你很快就能生极乐世界,或者很快就能成佛了。你供养三宝功德无量,以后你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你心飘飘然了。这叫什么呢?这叫不能忍受了。好的、坏的都是一个风。柔顺,不要刚强。第二个忍是柔顺。有人认为柔顺是听话,好像低了。“我听你的”!当然每个人都是这样,心里头很多。不论什么人我都听,对的我也听,不对我也听。对的我做就是了,不对的我不做,不跟人起争执。柔顺!你知道多修这个,能够免去性命之灾。我们在纽约,大陆上来那个画家,在那街上画画卖。跟他太太,还有他们很多人。几个黑人就撞一下子,他跟黑人争执起来了,那黑人掏枪就把他打死了。他撞一下就撞一下吧!他撞一下,你笑一笑。他撞两下,你躲一躲。他撞三下,你捡起画来走就是了。柔顺并不吃亏。我们认为柔顺是表现我软弱无能,那是世间的看法,他说你无能就无能。你能干什么?你有能又如何?不要去争那口闲气。这叫柔顺忍。这是举的浅显的。这个柔顺忍是你心里头调伏了,把心调伏了,就是善用其心。说这个深意,你才能证得无生法忍。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从因缘生的。因缘生的,没有。你承认吗?认可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这样观吗?你观都是常的。当我们吃着很好的酒席,几个朋友在那吃,当时很高兴,吃得忘形,喝的酒晕;回去一见风,哇哇这么一吐,完了,很不舒服。再有吃多了胀的。好吃!他忘了。好多人是这样子。吃多了胀,胀完了回去很不舒服,也难过好久。你说这有什么好?这在你日常生活里体验,一切法都是这样子。在金刚经上讲,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这个心怎么生?云何而生其心,怎么生?不生了,无生还不好嘛!忍可了这种无生,叫无生法忍。但是这种功夫很不容易。四十八愿是讲完了,这个咱们是讲的四十八愿,这个就是弥陀经上没有,观无量寿佛经上没有。佛说无量寿经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之中发心,所发的四十八愿,依据这四十八愿而建立这个极乐世界。所建立的极乐世界,就是四十八愿成的。你要生极乐世界,你跟着阿弥陀佛,你发了哪一愿?如果愿没有,你发你自己的一个愿吧!起码你得愿意生。先信四十八愿是佛的愿力,摄受众生大慈大悲特殊的方便法门。你有了这个信心建立起来,你才发愿。发愿,就是愿生。再加你持名、发愿,真正往生了。信得及,绝对能往生。佛说无量寿经67-26你信、不信这个能往生是你最关键的时候。也念佛了,也有信心,听佛说的不错,极乐世界是确实的,能够摄受我们特殊方便,你信得及。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业障深重,那就业障深重了。你若这样信,你确实去不了。你必须信我能够往生。生哪儿都是生,生娑婆世界,生极乐世界,不过是一个好地方,一个坏地方。生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你愿力生的,也是你业报生的。你业报这里头就分善业、恶业,善业生的,那生来就是好人;好人、坏人没什么分别,就是你心念的关系,你做事的关系,一样的。你生天道也得十善业,还得持五戒、行十善,你才能够生到天道。你把这个愿力转到生极乐世界去,不是很好吗?所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什么实不去呢?因为他不相信他自己能往生,所以他实不去。这三信必须得具足。信,发愿能够得大利益。信,我一定能往生。这三种信心,就是信、愿、往生。偈就是颂偈颂。前面讲过了,不再重讲了。佛告诉阿难说,当时的法藏比丘说完了这四十八愿以后,他又用偈颂的体裁,四句叫一偈,颂即是偈,赞美这四十八愿。谁说的?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说了四十八愿,又用偈赞的体裁。偈即是颂,颂是翻译偈子的话,梵语叫偈陀。我们翻译叫颂,又叫伽陀。这里头有两种,一种叫孤起的,前行没说,孤起来颂。一种前行长文里头都说了,再重覆一下子。像普贤行愿品那个偈颂就是,叫重颂。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面的偈颂,都叫重颂。有些的经,像法句经完全是偈颂。像华严经里头,很多用偈颂来赞叹的。偈颂有多种的,有三个字的,有四个字的,有五个字的,有七个字的。但是一定要四句,四句才能成偈。下面念这个偈颂的文。“我建超世愿”,是指前头所说的我发的四十八愿。法藏比丘说,我一心要建立超越诸佛所发的愿,要建立这么一个大的愿。因此我建立这个超世愿,我一定能够成到无上正等正觉。一切的菩萨所要发愿的目的,都是祈求菩提的无上证果,祈求无上道。法藏比丘他的愿有点不同的是什么?他不但自己祈求,他也引导十方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入,成就这个无上道。简单说,都能够成佛。但是要修道,要想修行,必须得先发愿;有了愿就落实了,才能够去起行。愿在前头,行在后边。有了愿了,自己要满愿。讲迷信的,不是正信的。我们过去在乡间,我们给他解释,就是迷信的也好,他还得发愿嘛!到土地庙,或者到神殿里头,说:我妈妈害病了,你若能保护我妈妈好,我回来许你个猪头,来还愿上供。也得发愿!如果凑巧他真好了,是不是他祈祷那鬼神治好的,那是另回事。但是他一定愿意还愿。如果我们跟人家做一个什么交易,特别是经营商业的道友们,千万莫发这个愿,莫发誓“我不骗你,我跟你赌个咒”。或者是要想证信于人,起誓、发愿、赌咒,这个绝对做不得。你赌了咒,将来你要受报的。你所说出的话,你身体所做的,一点一滴都牵涉到因果。一切诸法如幻,就在幻化当中有这些微妙处。但是还是如幻。如果你幻不了,它就真实了。像咱们的肉体是幻的,肉体生了病就幻不了了;到痛苦来了,你幻不了了。如果你真观成了如幻,它不同了,它本身它也是假的了。你观不成的时候,那就成问题了。所以必须首先要发愿。他说假使说我这个愿要不满足,我就绝不成佛。前头说这愿满足了。若愿不满足,我誓不成正觉,绝对不成佛。同时又说我在无量劫,假使我不做大施主。无量劫,生生世世都做大施主。若做不成大施主,不能够去周济一些贫苦的人,那我不成佛。他重新又重覆一下,“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使人家都知道。如果人家不知道,我也不成佛。偈颂跟前头的意思重覆的,意思还是一样的,重覆用这个偈子再说一遍。这句话有人问过,说:阿弥陀佛发的愿,或者普贤菩萨发的愿,他们都说我要成佛的时候,我要我的名称十方世界都知道。什么意思呢?十方世界都知道,十方佛国土的众生,那个佛在演说我这个国土,才劝他那个国土的众生生我国土。若人家不知道,就没有发愿生我这个国土的。不是这个含义。不是像我们名声大一点,名闻利养,跟那是两回事。阿弥陀佛发愿让人家都知道名字,他是用这个名号来利益众生的,使人家执持他名号,好生极乐世界的。不是我们这个好名,我们这个好名跟那个好名不一样了。他不是好名,那是他所发的愿。这个是第二首偈子。这都是重覆的,前头都说过的。志求无上道,离欲深正念。离欲深正念的意思,就是志求无上佛,必须得专求,不执着一切的法相,产生一种正念,心里清净,有了般若的智慧,你才离开了贪瞋痴欲。欲就是指着贪瞋痴说的,离欲。正念,不是浅的正念,是指甚深的正念。什么念呢?求无上道的正念。消除一切垢染的行为,清净梵行的正念。有这个清净的智慧了,来修清净的法门。什么是清净的?究竟的无上佛位才是清净的。这时候神力不可思议,普照一切无边无际的国土,以佛的威神力量,演出无量的绝大光明。光明里头有声音、有智慧、有法,所以七宝行树都在说法,都是有光明的。极乐世界不但正世间说法,菩萨跟佛在说法,一切器世间树、水、七宝庄严具都在说法,光中说法。这个光又照其他的国土,光照处法音也到处,这才能把贪瞋痴三垢烦恼消除。光明显现了,使一切苦难苦厄的众生有了智慧,能脱离苦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闇”。没有眼就像瞎子一样的。所以闇就是不明的意思,闇是对着明说的。有了智慧眼就明了,破了一切诸闇了,把一切的恶道闭塞了。光明一照耀,有了智慧眼,就把愚痴的道路都闭塞了。所能达到的,通达的都是趣善的法门。前头我说要想成佛,必须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必须要说法。为什么?这个含义,你若开了智慧眼,你有智慧,你才能知道这个众生应以何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何法,才能对机。对机,他才能够悟得;悟得,他才能成道。如果不对机,我们说了很多,他吸收的很少,他依之而行的又很少,这样成道就困难了。多说,宣扬佛法。有佛法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华严经里头讲“譬如暗室宝,无灯不能了;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这个暗室的宝,若没灯你看不见,你拿不到那个宝。佛法若没经过人家说,你也得不到,必须辗转的传说。所以从佛之后,一代一代的祖师、一代一代历代的大德这么宣说。若没有诸位大德宣说呢?我们都是处在闇冥的。有了法,就有光明了。我们要想愚痴的众生能够开悟,能够开智慧眼,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就是我们学了佛法了,但是我们实际上不去做,这个善根是种下了,还等到哪劫?等不得,一等就迷惑下去了。今生失掉人身,何生还能得此身?那很难。佛也是警策话,“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得一次人身,如指甲盖那么一点土。如指甲盖那点土跟大地土比,那不能比喻了。就说我们失掉人身的时候,多!何况有了人身,没闻法。这讲起来很多了,七灾八难,还有很多的难缘。所以要多学,多学就知道了。有些佛教的术语,大家如果有时间,你感觉没什么事,你翻翻大辞典,教乘法数。若是你机会好一点,你能了解好多的佛教术语。知道术语了,联想它那个真义,你就能得到很多的知识。因为那个术语里头都加解释,是出在哪部经的,是哪部经这样说,哪部经另外又这样说。没事情多翻翻。在家的时候,或是我们学字的时候,不认字,多翻翻字典吧!翻字典是很好的老师。养成这种习惯,还是很好的。这又说了这么一个偈颂。法藏比丘说我的愿行功德,若是达到圆满成功的时候,极乐世界就是我建成的愿志。把极乐世界建成了,我的世界威德光明都照到十方世界去。功祚是功德、福报的意思。功是功德,祚是福报。阿弥陀佛的功德、福报都圆满了,我这个极乐世界也造成了。前头讲了,极乐世界整个就是个光明体,它能照耀于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凡是佛光明所照的地方,那个地方以前的日光、月光,乃至于一切的光明都隐不现了。天光,就是从忉利天起,一直到四禅天,这都是在光明体。各个天都有各个天的光明不同,高一层天它的光明殊胜一点。现在极乐世界光明一照的时候,他方的光明都隐了,其他的光明全隐了,不现了。所以这个光明是极殊胜的。“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法藏就是诸佛所说的法。藏是含藏的意思,含藏无量诸佛所说的法。这个法藏不是指着法藏比丘,法藏就是我们的经典。我们经常拜忏,“十方三世一切法藏”,就指着经典,就是我们归依的法宝,法藏就是法宝。法宝里头所说的都是告诉我们,宝者去除困厄,把我们的苦难,一有法藏,依着那个方法,我们的苦难就消失了。佛为众生把佛的法藏都打开了,让我们依着这个教化所得化育,这就是把佛的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对着法藏礼拜、供养,完了把礼拜、供养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功德无量的。你的愿望是什么,就把供养法藏的功德回向给什么。你的愿,愿一切众生成佛。应当是在一切的众人当中,说法像师子吼似的。师子吼都是比喻说,佛说法就像师子,百兽中王,它一吼,百兽都遣除了。佛一说法,妖孽罪障都消失了。形容我们妖孽罪障的意思。“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佛已经是证悟的,十法界佛是证悟的法界众生。十法界都叫众生,十法界是什么都可以。佛是证悟的,我们是在迷的,都是众生,但是迷的众生跟悟的众生不一样。我们尚没证得我们自性的如来,我们只是具足,还没证得。佛是已经证得的。我们供养佛的时候,就希望证得我们本有的自性佛。佛是一切智慧功德都具足的,供养佛就希望达到诸佛的功德。“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我们所发的誓愿跟智慧,应当达到了跟佛一样的。佛是圆满成就了,但是我们在因地之中,成就佛果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的大雄。大雄,最大的英雄。我们所称赞的就是大雄大力、大慈悲,这是指着赞叹佛的说。这还是法藏比丘重覆说的偈子。像佛那样无碍的智慧,我应当通达,我也应当具足,就是这个含义。以我所通达的这个智慧光照耀一切,我也愿意我的功德力跟佛的功德力平等。我的功德力跟世自在王佛平等,就是这么一个含义。“斯愿若克果”,我发愿时的因。克是克证的意思。假使证到果了,大千世界都受感动。我们经常说三千大千世界,其实说大千世界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说三千呢?因为小千、中千、大千。三千大千世界里包括小千、中千、大千,一般说大千世界就可以了。感动,就是震动。我这个愿将来一定能满愿,一定能成就极乐世界,成就这么一个清净国土,大地大千世界有六种震动。震动了,就是感动了。虚空中所有的诸天、所有的神,他就应该像下雨那样妙华降到世界。当时在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的时候,同时虚空的天神果真就下宝贝了,就雨天华,大地也产生震动了。就诸佛菩萨受到法藏比丘这种功德的愿力,成就的果德,证明他是绝对能成就的。因此就感得大千震动,虚空的天神也就给他雨珍宝妙华。一切虚空的诸天大众,我们经常说的梵天帝释、神祇大众,他们降不是雨,而是华,从空而降的这些华。表示证明了你的愿不虚,一定能达到果德,能够克果。所以佛就对着阿难说,法藏比丘说这个颂完了之后,这个时候普地六种震动。这个地有六种震动形相,后头要讲的,这里不重说了。“天雨妙华,以散其上”。天就下了很多的妙华,散到法藏比丘跟世自在王佛。这个时候大家不要忘了,都是对着世自在王佛的法会当中。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是法藏比丘,这是在因地当中,向世自在王世尊发如是大愿。愿发完了,他就说这个偈颂,又重覆说所感到的果。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说完了这个颂以后,当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这个六种震动,有的时候说六时震动。六时,因为在印度他的时间计算方式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是二十四小时,他是昼夜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日初时、日中时、日末时。

(梦参老法师/温哥华)

文檔未校对仅供参考

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累世親姻蒙接引九蓮臺畔禮慈尊作者寄语:經過一年多的收集與整理,夢參老法師的法音資料已經整理完畢,內容包含:音頻講解、視頻講解、電子文檔,夢參法師經典開示系列文檔(共34冊),封面和文檔已經排版完成,可用於印刷複印。另外還收集了十多位高僧大德的開示資料,禪宗資料開示,南傳佛教資料,乾隆大藏經、巴利三藏,佛經念誦資料,背誦資料等,及一些其他資料。願法音助你明理覺悟,徹悟人生,了生脫死,達到彼岸。資料僅供同修道友交流學習,禁止以盈利為目的私自販賣資料,因果自負。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ujiacaoa.com/fjcxx/9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佛甲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